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恻隱的意思、恻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恻隱的解釋

[compassion;pity] 見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即同情

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詳細解釋

(1).同情,憐憫。《孟子·公孫丑上》:“今人乍見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唐 儲光羲 《田家即事》詩:“我心多惻隱,顧此兩傷悲。”《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既放其生而又追戮之,是心無惻隱也。” 朱自清 《論吃飯》:“給他們飯吃,固然也有一二成出于慈善心,就是恻隱心,但是八6*九成是怕他們,怕他們铤而走險。”

(2).悲痛。《楚辭·劉向<九歎·憂苦>》:“外彷徨而遊覽兮,内惻隱而含哀。” 王逸 注:“心常惻隱含悲而念君也。”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恻隱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恻隱”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è yǐn(“恻”為第四聲,“隱”為第三聲),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恻隱”指對他人遭遇不幸時産生的同情和憐憫之心,表現為内心的傷痛與不忍。例如:


二、詞源與字形

  1. “恻”:從“心”(豎心旁),表示與心理活動相關;“則”為聲旁,本義為“傷痛”。《說文解字》釋為“痛也”。
  2. “隱”:本義為“隱蔽”,此處引申為“深切的痛感”。《四書集注》解釋為“傷之切也,痛之深也”。

二字組合後,強調因他人苦難而觸發的深切同情。


三、哲學内涵

在儒家思想中,“恻隱之心”是“四端”之一(即仁、義、禮、智的萌芽)。《孟子·告子上》稱:“恻隱之心,人皆有之。” 這種情感被視為道德行為的根源,體現了人性本善的觀點。


四、用法與示例

  1. 近義詞:憐憫、同情、不忍(如、7所述)。
  2. 反義詞:冷酷、殘暴、冷淡(如、9所述)。
  3. 例句:
    • “許多所謂慈善家的行為,不過是為了沽名釣譽,而非動了恻隱之心。”
    • 朱自清《背影》中隱含的恻隱之情(參考)。

五、權威文獻引用

“恻隱”一詞多見于古代經典,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或哲學擴展,可參考《孟子》原文或儒家相關典籍(如、5的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恻隱(cè yǐn)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對他人的痛苦或困境産生同情和關切之情。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體驗他人的苦難,從而促使我們采取行動來幫助他們。 拆分部首和筆畫:恻(心字旁,4畫)、隱(阝字旁,12畫)。 來源:恻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這本古籍中。它強調了人們應該關心他人的痛苦和悲傷,尤其是那些身處困境或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們。 繁體字:恻憫。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恻隱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不過,一般來說,它的字形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他對那些受苦受難的人充滿了恻隱之情。 組詞:同胞恻隱、憂國恻隱、恻隱之心。 近義詞:同情、憐憫。 反義詞:冷漠、無動于衷。 希望這些内容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可以繼續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