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士兵開道時敲的鑼。《水浒後傳》第一回:“隻見遠遠山前大路上,敲着鋪兵鑼,藍旗對對,執事雙雙。”
“鋪兵鑼”是古代士兵用于開道時敲擊的鑼具,主要功能為警示行人避讓或宣告重要隊伍經過。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由“鋪兵”和“鑼”組成:
曆史文獻例證
該詞在《水浒後傳》第一回中被明确提及:“隻見遠遠山前大路上,敲着鋪兵鑼,藍旗對對,執事雙雙。”。此場景描述了官員或重要人物出行時,士兵敲鑼、舉旗列隊的儀仗場面。
用途與場景
鋪兵鑼主要用于:
相關延伸
類似功能的古代鳴響工具還包括“喝道鑼”“靜街鼓”等,均屬古代交通管理與禮儀制度的一部分。
總結來看,“鋪兵鑼”是古代社會等級制度和交通管理方式的具象化體現,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
《鋪兵鑼》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在戰場上行軍的士兵敲打着鑼,警示周圍的隊伍前進或者停止的信號。
《鋪兵鑼》由部首組成,其中“鋪”部的部首是“钅”,總筆畫數為10;“兵”部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為8;“鑼”部的部首是“金”,總筆畫數為16。
《鋪兵鑼》最初來源于我國古代戰場上士兵的行進隊列指揮。這個短語中的“鋪”字通常指的是鋪馬路的意思,而“兵”字表示士兵,而“鑼”字是指敲打鑼的行為。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為《鋪兵鑼》。
在古代,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有時候會将“鋪”字寫作“鋪”字,将“兵”字寫作“兵”字,而将“鑼”字寫作“鑼”字。
在漫長的戰争中,我們可以聽到遠處傳來了鋪兵鑼的聲音。
組詞有:鋪路、兵馬未動、鑼聲嘹亮等。
近義詞:行進信號、前進警報。
反義詞:停止信號、後退命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