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印書,多用棗木、梨木雕版,因謂濫刻無用的書為“禍棗災梨”。參見“ 梨棗 ”。
"禍棗災梨"是漢語中一個典故類成語,其釋義可從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面釋義 該成語由"禍""棗""災""梨"四個語素構成。其中"禍"與"災"作動詞使用,意為"使遭受災禍";"棗""梨"特指棗木與梨木,是古代雕版印刷的主要木材。字面含義指使棗木、梨木遭受災禍,暗喻不當使用雕刻材料。
二、典故溯源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成語出自清代詩人張問陶《論文》詩:"莫矜爛字動萬年,禍棗災梨亦可憐。"此處詩人痛斥粗制濫造的刻書行為,将劣質書籍比喻為禍害木材的災殃。明清時期,棗木、梨木因木質細密被廣泛用于雕版,成語由此産生。
三、現代引申 現代漢語中該成語具有雙重含義:
該成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被标注為"書面語",多用于學術批評、出版評論等正式語境,具有警示文化傳播責任的語言功能。
“禍棗災梨”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該成語原指古代用棗木、梨木刻版印書時,因濫刻無價值的書籍而浪費木材,後比喻濫印或濫寫無用的作品,含有批評低質創作之意。
曆史背景與字面來源
古代印刷術使用棗木和梨木作為雕版材料(因木質堅硬適合刻字)。若刻印内容粗劣無用,則被視為對木材的浪費,故稱“禍棗災梨”。
出處與文學引用
近義與變體
該成語亦作“災梨禍棗”,兩者含義相同,均強調無價值作品的泛濫。
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批評低質量出版或網絡時代的信息冗餘現象,提醒内容創作應注重價值。
注音與讀音:
拼音為huò zǎo zāi lí,注音符號為ㄏㄨㄛˋ ㄗㄠˇ ㄗㄞ ㄌㄧˊ。
安分守理冰銜筆直駁骝撥畦拆卸常賃吃排頭春婦寸禀道勳颠到吊勉藩鎮割據發赈膏爐管道系統歸仰果餌會子混混沌沌餞春金餅利施六幺籬帳邏娑眠音妙器闵參蹑短匿迹隱形檸檬酸溺尿潘魚虔夷切倚崎崄棄逐全勝軟壁勝踐嬸母申錫世家子時豫説憙舒詳私幸躺橋田雞礮天口鐵流題緣脫水為法詳思憸忮械數信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