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宼糧 ”。敵人的食糧。 晉 潘嶽 《馬汧督诔》:“聖朝西顧, 關右 震惶,分我 汧 庾,化為寇糧。”一本作“ 宼糧 ”。
“寇糧”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òu liáng,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敵人的食糧
指被敵人掠奪或占為己有的糧食。例如晉代潘嶽《馬汧督诔》中提到“分我汧庾,化為寇糧”,意為原本屬于我方的糧倉被敵人奪取,成為其物資。
引申為敵方破壞糧食的行為
在成語用法中,可形容敵人通過搶奪或毀壞糧食,使我方陷入困境,常見于描述戰争或沖突場景。
曆史淵源
該詞源于古代戰争,糧食是軍隊生存的關鍵。若敵方成功奪取或破壞糧草,将直接削弱我方戰鬥力,故“寇糧”成為戰略打擊的象征。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軍事分析中,如描述古代戰役、社會沖突,或比喻資源争奪中的困境。
部分資料将其定義為“敵人的食糧”(如、8、9),而另一些則強調“搶奪行為”的引申義(如、2)。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馬汧督诔》原文或權威詞典。
寇糧是一個漢字詞,形容詞+名詞的組合,由兩個字組成。
寇的部首是宀(寶蓋頭),由9畫組成;糧的部首是米(米字旁),由20畫組成。
寇的本義指的是盜賊,常用來指代敵人或侵略者;糧則指的是食物。寇糧一詞源于戰争中敵人搶奪我方糧食的行為,後來引申為對方搶奪、掠奪我方資源、財富的行為。
寇糧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寇糧」。
在古代,《辭海》中記載的古漢字寫法是「寇糧」,與現代漢字的寫法相同。
1. 在那場戰争中,敵軍不僅殺傷了我軍士兵,還放火焚燒了我軍的寨子,還掠走了我們的寇糧。
2. 這個國家一直以來都被鄰國列強視為寇糧,導緻經濟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3. 這位商人為了獲取更多的財富,不擇手段地掠奪他人的財産,可以說是一個寇糧的化身。
寇寨、寇掠、寇難、糧草等。
掠奪、搶奪、劫掠。
供給、補給、支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