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的意思、放言的詳細解釋
放言的解釋
(1).謂不談世事。《論語·微子》:“﹝子﹞謂 虞仲 、 夷逸 ,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放,置也;不復言世務。”一說為放縱其言。參閱 清 劉寶楠 正義。
(2).放縱其言,不受拘束。《後漢書·荀韓锺陳傳論》:“ 漢 自中世以下,閹豎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矯絜放言為高。” 李賢 注:“放肆其言,不拘節制也。” 唐 白居易 《<禽蟲十二章>序》:“予閑居,乘興偶作一十二章,頗類志怪放言。” 清 昭槤 《嘯亭續錄·陶珏卿》:“餘每放言妄論,伊必阻止曰:‘此招禍之媒也。’” 魯迅 《書信集·緻黎烈文》:“日前見啟事,便知大碰釘子無疑。放言已久,不易改弦,非不為也,不能也。”
詞語分解
- 放的解釋 放 à 解脫約束,得到自由:把籠子裡的鳥放了。放膽。放誕。放任。放肆。放歌。放懷。豪放。釋放。 散(刵 ):放工。放假。放學。放晴(陰雨後轉晴)。 帶牲畜到野外去吃草:放牧。放羊(亦喻任其自由行動,放
- 言的解釋 言 á 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赅。 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語助詞,無義:
網絡擴展解釋
“放言”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不談世事
指避世隱居,不參與世俗事務的讨論。
出處:
- 源自《論語·微子》,孔子評價虞仲、夷逸時提到“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何晏注解“放”為“置也”,即擱置世事不談。
- 後世沿用此義,如清代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中進一步闡釋。
二、放縱言辭,不受拘束
指說話或發表言論時無所顧忌,甚至輕率、隨意。
出處及用法:
- 《後漢書》記載東漢時期宦官專權,文人以“放言”表達對時局的不滿,李賢注解為“放肆其言,不拘節制”。
- 唐代白居易在詩作序言中自稱“志怪放言”,意為自由抒發見解。
- 現代語境中多含貶義,如魯迅書信中提到“放言已久,不易改弦”,暗指輕率言論的弊端。
使用場景與辨析
- 褒義:用于形容隱士超脫世俗,如“隱居放言”。
- 中性/貶義:描述言論放縱或輕率,需結合語境判斷,如“跌蕩放言”(《後漢書·孔融傳》)。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經典、曆史用例及現代引申義,需根據具體語境靈活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放言(fàng yán)是一個常見的詞彙,下面将為你介紹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放言意思:
放言指的是隨意或毫無根據地說話,通常是指說了一些不負責任、不可靠的話。
拆分部首和筆畫:
放言的拆分部首是方(fāng)和言(yán)。方部的筆畫數為4,而言部的筆畫數為7。
來源:
放言一詞源于中國漢字文化,由方和言兩個部首組成。方意味着正直、方正,而言則表示言語、說話。
繁體寫法:
放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放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放言的漢字寫作放言。
例句:
1. 他經常放言大話,卻很少能兌現自己的承諾。
2. 不要隨意放言,否則會給他人造成誤解和困惑。
組詞:
放言可以組成其他相關詞彙,比如放言家(fàng yán jiā),指那些喜歡說空話、不負責任的人。
近義詞:
放言的近義詞包括胡言亂語、信口開河。
反義詞:
放言的反義詞是言之有據、有據可查。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幫助。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