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放言的意思、放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放言的解釋

(1).謂不談世事。《論語·微子》:“﹝子﹞謂 虞仲 、 夷逸 ,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放,置也;不復言世務。”一說為放縱其言。參閱 清 劉寶楠 正義。

(2).放縱其言,不受拘束。《後漢書·荀韓锺陳傳論》:“ 漢 自中世以下,閹豎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矯絜放言為高。” 李賢 注:“放肆其言,不拘節制也。” 唐 白居易 《<禽蟲十二章>序》:“予閑居,乘興偶作一十二章,頗類志怪放言。” 清 昭槤 《嘯亭續錄·陶珏卿》:“餘每放言妄論,伊必阻止曰:‘此招禍之媒也。’” 魯迅 《書信集·緻黎烈文》:“日前見啟事,便知大碰釘子無疑。放言已久,不易改弦,非不為也,不能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放言”是現代漢語中的書面語詞彙,指毫無顧忌地發表言論,常見于學術讨論、時事評論等語境。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放言”包含兩層含義:

  1. 直言不諱:指坦率、直接地表達觀點,如“他敢于放言批評社會弊端”。
  2. 誇口談論:帶有一定主觀色彩,表示脫離實際的高談闊論,如“放言高論”出自《論語·微子》中“隱居放言”的典故。

詞源與演變:

“放言”最早見于先秦文獻,《禮記·曲禮》中“放言遣辭”指不受拘束地表達,後經《後漢書》等典籍沿用,詞義逐漸側重“直抒胸臆”或“恣意談論”。

現代應用:

在當代語境中,多用于中性或褒義場景,例如:“學者在論壇上放言改革方向”(《人民日報》語料庫案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情感傾向。

權威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放言”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不談世事

指避世隱居,不參與世俗事務的讨論。
出處:

二、放縱言辭,不受拘束

指說話或發表言論時無所顧忌,甚至輕率、隨意。
出處及用法:

使用場景與辨析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經典、曆史用例及現代引申義,需根據具體語境靈活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百子圖陂路标俊掤拽孱僮塵榻弛夜詞不逮意瞪目哆口鼎新革故斷産反光風雲叱咤副本負耉撫今悼昔高懸秦鏡謌舞狗追耗子孤睽劾治鴻鹄志紅鉛扈解蒹葭伊人驕宕豭尾近愛襟神濟用卷軸緑鬓紅顔冷局黎老孋戎路鼓慢朝毛烘烘孟荀萌陽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暮羽凝念缥紅破綻百出千仇萬恨清調人國任職相塞規升授慎小事微蛇足十伯釋子踏豬車忘恩背義戊部候閑聊小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