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朝不嚴肅。《周禮·秋官·朝士》:“禁慢朝、錯立、族談者。” 鄭玄 注:“慢朝,謂臨不肅敬也。”
"慢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讀音為màn cháo(注音:ㄇㄢˋ ㄔㄠˊ),指臨朝不嚴肅,即在朝廷上舉止不莊重、态度輕慢。該詞常用于描述古代臣子或官員在觐見君主時的失禮行為。
二、出處與注釋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秋官·朝士》,其中提到“禁慢朝、錯立、族談者”,東漢經學家鄭玄注釋為:“慢朝,謂臨不肅敬也”。可見古代對朝廷禮儀的嚴格要求。
三、用法示例
四、補充說明
“慢朝”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獻或曆史研究領域。其核心含義與古代“禮制”密切相關,反映了封建社會對君臣禮儀的規範。
慢朝是一個詞彙,由“慢”和“朝”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慢(手+日)和朝(立+月+口),分别有9個和12個筆畫。慢朝一詞來源于漢代的一種官職,也指古代朝廷中前朝退位後的居住地。
慢朝這個詞彙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慢朝”,和簡體中文中的寫法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慢”字在古代書法中的寫法稍有不同,字形相對筆畫較少,字體更加繁複。同樣地,“朝”字在古代也有不同的寫法,例如篆字形式。
以下是一些關于“慢朝”的例句:
1. 在古代,前朝帝王退位後,大多數會居住在慢朝。
2. 慢朝是古代朝廷中權力的轉移與交接的地方。
組詞:慢長、慢行、慢慢、朝代、朝朝、朝氣等。
近義詞:廟堂、王朝、皇朝。
反義詞:快朝、疾朝、速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