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獸食的稿草﹑谷稭之類。藁,通"稿"。
“獸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根據權威解釋,原指獸類食用的幹草、谷稭等飼料,其中“槁”通“稿”(幹枯的草本植物)。例如:“倉廪中備有獸槁,以供牲畜越冬。”
二、成語引申義 (查字典)将其定義為成語,引申為形容人或動物極度瘦弱枯槁的狀态,比喻身體衰弱到如同幹癟的獸骨。例如:“久病之後,他形如獸槁。”
三、使用注意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的讀者,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獸槁》(讀音:shòu gǎo)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動物幹枯、枯槁。
獸(shòu)-犭(quǎn)和一(yī),總計4筆;槁(gǎo)-木(mù)和高(gāo),總計8筆。
《獸槁》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秦風·士伯》:“有獸槁于路。”這裡指的是一隻動物的屍體幹枯腐爛在道路上。
《獸槁》的繁體寫法是「獸槁」。
在古代漢字中,「獸槁」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獸字的古代寫法是「豕或犬從刀」,槁字的古代寫法是「木高從皐」。
1. 那隻被太陽曬幹的骸骨已經完全獸槁了。
2. 這片土地上已經沒有生機,一片獸槁。
獸荒、槁木、骸骨、枯槁。
幹枯、憔悴、枯竭、幹癟。
生機、蓬勃、茂盛、鮮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