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半人的意思、半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半人的解釋

(1).謂夠不上一個人。多用為嘲戲之辭。 晉 習鑿齒 以腳疾廢於家巷, 襄陽 陷於 苻堅 , 堅 聞其名,與 道安 俱輿而緻焉,謂 權翌 曰:“朕取 襄陽 ,惟得一人半。” 翌 曰:“誰耶。” 堅 曰:“ 安公 一人, 習鑿齒 半人也。”見《襄陽耆舊傳》。 唐 白居易 《詠身》詩:“ 周南 留滞稱遺老, 漢 上羸殘號半人。”《舊五代史·晉書·陳保極傳》:“ 保極 以 維翰 短陋,故謂之半人也。” 清 胡天遊 《保定幕府書懷呈别少儀并示王許二記曹》詩:“半人侵肺病,一卦鎖眉愁。”

(2).作惡的人。《大般涅槃經》卷八:“世間,為惡行者,名為半人;修善行者,名為滿人。”

(3).受人庇護、不能自立的人。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尺牍新鈔》:“正人當庇人,不當為人所庇。為人所庇,即能自立,亦半人耳,庇人者尚餘半在人。”

(4).猶半仙人。 清 曹寅 《小遊仙》詩之七:“剩水殘山作半人,多時席帽不生塵。”參見“ 半仙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半人”的漢語詞典釋義及文化解析

“半人”在漢語中屬于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構詞法與曆史文化語境進行解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的釋義,“半”表示“二分之一”或“不完全”,而“人”指代人類,故“半人”字面可理解為“不完全的人”或“部分具備人的特征”。該詞在文獻中存在以下兩種主要釋義方向:

一、神話與文學中的形象指代

在傳統文化及民間傳說中,“半人”常指代兼具人類與其他生物特征的形象,如《山海經》所述“半人半獸”的神異生物,或希臘神話中的“半人馬”。此類用法強調形态上的混合性,反映古人通過超自然形象解釋未知的思維模式。

二、社會倫理與哲學引申義

古代文獻中,“半人”亦被賦予道德評判色彩。如《晉書·王沉傳》載“德不充其位,謂之半人”,喻指德行有缺者。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進一步擴展此概念,将“半人”引申為學問或修養未達完整境界的個體。

現代漢語中,“半人”一詞多見于學術讨論與文學創作。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中曾以“半人”隱喻社會轉型期的思想矛盾體,沈從文小說《邊城》則通過“半人半神”的意象表達對純真人性的追慕。此類用法均依托具體語境産生特殊修辭效果。

語用提示

該詞屬于書面語範疇,日常交流中較少使用。解讀時需注意區分其字面義與語境引申義,避免歧義産生。

網絡擴展解釋

“半人”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隨語境和時代演變而變化,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古代含義

  1. 能力或身份不完整的人
    源自晉代典故,指因身體缺陷或能力不足被嘲戲的對象。例如晉代習鑿齒因腳疾被苻堅稱為“半人”,與高僧道安合稱“一人半”()。

  2. 作惡者
    佛教經典《大般涅槃經》中将行惡者稱為“半人”,與修善的“滿人”對應()。

  3. 依附他人者
    清代文獻提到,無法自立、需依附他人生活的人被稱為“半人”()。

  4. 半仙人
    詩詞中借指超凡脫俗的隱士或修道者,如清代曹寅詩句“剩水殘山作半人”()。


二、近現代擴展義

  1. 知識或人格不完整者
    現代教育領域指學科嚴重偏科(如理工科缺乏人文素養,文科生不懂科技)或價值觀片面的人()。

  2. 社會批判性含義
    特指高學曆、高職位但缺乏道德或家國情懷的群體,如某些“磚家”()。


三、例句與用法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宗教經典及現代語境下的演變,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詞典》或《大般涅槃經》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暴陳寶氣波棱蓋簸羅側言長庶長心舂舂井井蠢蠢觸齧等身齊獨無恩恤遏制政策泛酸伏抱光滑貴睦浩洶鶴老換屆滑潤戶丁魱鮥監觀箋注焦糜斠士靳術禁衛兵今茲溘露連畔禮典臨望面争眇沖内心裡洽友且則全權代表铨引染蒼染黃柔軟鋭兵深拱手燭碩師酥酒台屏特故鐵筋體望吐發塗筍巫山洛浦圬者鮮意下孰析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