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notation;notes and commentaries on ancient texts] 古籍的注解
指注釋文義。 唐 韓愈 《施先生墓銘》:“古聖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颠倒是非。” 宋 蘇轍 《初發嘉州》詩:“雲有古 郭生 ,此地苦箋注。”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重修鄭公祠碑》:“﹝ 鄭公 ﹞所學《易》、《書》、《詩》、《禮》、《春秋》、《論語》、《孝經》,箋注百餘萬言。”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綜其體制,約為四類:紀述之文也,箋注之文也,議論之文也,比賦之文也。” 瞿秋白 《文藝雜著·涴漫的獄中日記》:“那些學者的箋注亦暫不刊布,因為他們自己說研究尚未成熟,可以緩些發表。”
同“ 箋注 ”。 明 王鏊 《震澤長語·經傳》:“其後 鄭玄 之徒,箋註訓釋,不遺餘力。”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 李 、 杜 、 韓 、 蘇 不斤斤於分音列譜,何也?空諸一切,而後能以神氣孤行;一涉箋註,趣便索然。”
“箋注”是對古籍進行注釋的術語,特指在前人注解基礎上的補充、訂正和考證。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箋注”指對古籍文本的注釋,尤其側重對前人注解的完善與修正。例如,唐代韓愈在《施先生墓銘》中提到“箋注紛羅,颠倒是非”,說明其具有辨析前人注解的功能。
與其他注釋的區别
核心特點
箋注注重考據,常引用文獻追溯詞語或典故的出處,如清代阮元在《小滄浪筆談》中提到鄭玄對經典的箋注“箋注百餘萬言”,體現了其學術深度。
應用實例
現代意義
箋注不僅是古籍研究的基礎工作,也為現代讀者理解傳統文化提供了重要橋梁,如對古代詩歌的箋注可轉化為新詩形式,促進傳播。
“箋注”是古籍注釋中兼具考訂與創新的學術方法,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考證進行綜合解讀。
《箋注》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它通常表示對文本進行注解和評述的意思。作為一個名詞,它指的是對文章、書籍、文獻等内容進行詳細解釋并加以注釋的行為或者結果。
《箋注》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第一個部首是“竹”,第二個部首是“十”。整個詞語的總筆畫數為12畫。
《箋注》一詞的簡化字形源自于繁體字形。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篘註」。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大緻與現代寫法相似。 主要區别在于筆畫部分,古時的寫法使用的是繁體字,其中“竹”的部首相對複雜一些。
1. 他花了很多時間重新整理了這本古籍,并對其中的難懂之處進行了詳細的《箋注》。
2. 這部小說的《箋注》被稱為是該作品的最佳解讀,深受讀者喜愛。
其他和《箋注》相關的詞語包括:
1. 組詞:批注、評注、注釋
2. 近義詞:注解、議論、評析
3. 反義詞:原文、正文、無批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