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访求有美德的人。《南史·张充传》:“虽復玉没於访珪之辰,桂掩於搜芳之日,汎滥於渔父之游,偃息於卜居之会。”
访珪为汉语复合词,由“访”与“珪”二字构成。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访”本义为广泛咨询,《说文解字》释“访”为“泛谋曰访”,引申为探求贤德之士或考察民情,如《尚书·洪范》载“王访于箕子”即君王咨询贤臣。而“珪”为古代玉制礼器,《周礼·春官》记载“以青珪礼东方”,象征权力与信物,后引申指代品德高尚之人。
二字组合后,“访珪”一词可解作“寻访持有玉珪的贤者”,喻指君主或当政者主动探求治国良才的行为。此词多见于古典文献中,如《宋史·选举志》提及“遣使访珪于四方”,描述朝廷派遣使者寻访贤能之士的制度。该词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属历史语境中的政治术语,体现古代人才选拔思想。
参考资料:
1.《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
2.《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
3.《周礼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访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含义
该词比喻访求有美德的人,核心意义在于主动寻访贤德之士。其构词中,“珪”是古代玉器名,象征高洁品德,与“访”结合后引申为对德行之人的推崇与探求。
出处与例证
最早见于《南史·张充传》:“虽復玉没於访珪之辰,桂掩於搜芳之日……”。此句以“访珪”与“搜芳”(寻访芳草)对仗,均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寻,暗含对贤者的渴求。
其他解释争议
另有说法认为“访珪”指求取官职或荣誉,可能与古代“珪爵”制度相关。但此释义未见于主流典籍,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目前学界更倾向“访求贤德”的释义。
使用建议:该词属生僻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场景。若需引用,建议优先采用《南史》中的经典释义。
奥屯拜帖拜兴悲忿备警笨嘴拙舌匾额必必剥剥摈兑冰排比翼擘划敞坪瞠愕趁心如意愁云次祖淬磨道沟邓演达殿使洞屋蚡息服装厂该明寒水毫猪呵道虹吸现象嘑尔蹴尔餬料酒疯眷异巨鹿扛半拉子活课钞口事岚瘴拉锁子溜掉蛮猓媒绍绵羢弥旬纳米骈邑芹宫人寿年丰圣训试播石鳞衰衣叔婆书味艇子柁楼文行吴门无懕见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