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一無是處。形容全都是錯的,沒有一點對的地方。 宋 辛棄疾 《浣溪沙·漫興作》詞:“一似舊時春意思,百無是處老形骸,也曾頭上戴花來。” 元 王氏 《粉蝶兒·寄情人》套曲:“每日價茶不茶,飯不飯,百無是處。”
“百無是處”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詞義解析 該成語意為“形容全都是錯的,沒有一點對的地方”,與“一無是處”同義,表示對事物或人的全面否定。
二、出處溯源 最早見于宋代辛棄疾的《浣溪沙·漫興作》:“一似舊時春意思,百無是處老形骸,也曾頭上帶花來。”。元代王氏的《粉蝶兒·寄情人》套曲中也有應用:“每日價茶不茶,飯不飯,百無是處。”
三、用法與結構
四、示例應用 如描述某人狀态:“他近期頹廢至極,言行百無是處。”或用于自嘲:“如今老态龍鐘,自覺百無是處。”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日常口語中常用“一無是處”替代。
《百無是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或一件事情沒有任何可取之處或價值。拆分部首是“百”、“無”和“為”,其中“百”表示多種、很多的意思,而“無”表示沒有的意思,“為”表示是的意思。根據部首和筆畫的拆分,可以推斷出“百無是處”的含義是:非常多的東西都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其中的一首詩《衛風·子衿》中寫道:“子衿,百辟之宣也。”其中的“百辟”可以理解為萬物之中,子衿是沒有什麼可挑剔的。
由于繁體字和簡體字之間的轉化,繁體字中對應的成語為“百無是處”,整體意思是一緻的。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變化。以《說文解字》為例,其中記載了“百無是處”的古漢字寫法:“百”字的古漢字寫法是“伯反虐切十九”(伯字的反複加上虐字的切音,共有19畫),“無”字的古漢字寫法為“一一陳字頭”(一條橫由上至下,上方有一個點表示無),而“為”字的古漢字寫法是“丶由目”(由由字的上方加上目字,表示為)。
例句:“這個人雖然工作十分努力,但是百無是處,無法在團隊中産生任何價值。”
組詞:百無一用、百廢待興、寸草不生
近義詞:一無是處、一無所有
反義詞:百利無一、無一不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