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monastic room;Buddhist temple] 寺院建築的一部分,僧徒尼姑的靜修居住、講經頌佛的房屋,也泛指寺院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禅院》
佛徒習靜之所。泛指寺院。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景林寺》:“中有禪房一所,内置祇洹精舍,形製雖小,巧構難比。” 唐 常建 《題破山寺後禅院》詩:“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元 朱凱 《昊天塔》第四折:“似這等沸騰騰,可甚麼緑陰滿地禪房靜。”
“禅房”是佛教用語,指僧侶或尼姑用于靜修、誦經及居住的場所,也可泛指整個寺院。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禅房是佛教寺院建築的一部分,專供僧徒或尼姑進行靜修、居住及講經活動。其名稱源于梵語,意為“靜思之地”,強調修行的清淨環境。
結構與功能
禅房通常位于寺院幽靜處,建築風格樸素,周圍常有花木環繞,以營造靜谧氛圍。例如唐代詩人常建在《題破山寺後禅院》中描述:“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體現了禅房與自然相融的特點。
擴展含義
在文學和日常語境中,“禅房”有時也代指整個寺院。如元代朱凱作品提到“禅房”時,即指代寺院整體。
文化意義
禅房不僅是宗教場所,更象征修行者追求内心甯靜與超脫的精神空間。其設計布局常體現佛教“空寂”思想,與世俗建築形成鮮明對比。
禅房的核心功能是提供修行的物理空間,但因其文化意象,也成為詩歌、文學中表達隱逸與禅意的常用符號。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或滬江詞典的權威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