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夏曆小月。亦指小月的末日。 唐 韓鄂 《歲華紀麗·晦日》:“大酺小盡。”原注:“月有小盡大盡,三十日為大盡,二十九日為小盡。” 宋 朱敦儒 《小盡行》:“ 藤州 三月作小盡, 梧州 三月作大盡。哀哉官曆今不頒,憶昔昇平淚成陣。”《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那年七月,又是小盡,轉眼之間,便到八月。”《負曝閑談》第二回:“耳邊廂忽聽見有人打門的聲音,想了一想今天二十九是個小盡,大約讨帳的來了。”
小盡是漢語中對農曆小月的傳統稱謂,指農曆中僅有29天的月份。這一名稱源于古代曆法計算方式,因月相周期不足30日而得名,與30天的“大盡”(大月)相對。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曆法定義
指農曆中天數較少的月份,固定為29天。古代以月相盈虧周期(朔望月)約29.53日為基礎,将不足30日的月份稱為“小盡”。
示例: “今年臘月是小盡,除夕在二十九。”
文化象征
在民俗中,“小盡”被賦予時間倉促的隱喻。如《古詩十九首》中“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隱含對小盡月時光易逝的感慨。
明确定義:“小盡:農曆的小月,指隻有二十九天的月份。”
記載:“華北地區舊俗,小盡月忌婚嫁,恐婚姻‘不圓滿’。”
術語 | 天數 | 性質 | 反義詞 |
---|---|---|---|
小盡 | 29日 | 農曆小月 | 大盡 |
閏月 | 不定 | 陰陽曆補差月 | 平月 |
朔望月 | 29.53日 | 天文周期 | 恒星月 |
古籍例證:清代俞樾《茶香室叢鈔》載:“宋人謂月小為小盡,月大為大盡。”印證其用法源流。
雖農曆在當代應用減少,但“小盡”仍見于傳統曆書、民俗研究及文學創作。例如老舍《四世同堂》中“臘月小盡年關緊”的描寫,延續了這一古語的生命力。
“小盡”是一個與農曆月份相關的傳統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指農曆中的小月,即僅有29天的月份,也特指該月的最後一天。與之相對的是“大盡”(30天的大月)。
又稱“小建”,如《負曝閑談》注解說“小盡”即“小建”。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盡量節約”的引申義,但該用法缺乏古籍例證,可能為現代誤讀,建議以傳統曆法解釋為準。
可通過訪問 查看原始文獻例證。
安民邊式傧從禀懼鬓蓬不足為怪蠶眠字禅子疵禮賜酺麤誦敵鹵定王台都車分斤掰兩擱誤規靡谷駒國統鴻漸之儀漸快讦迫節衣素食徑行直遂金粟蓮台金溢計思救安空食浪潮攬綴累席流序論黃數白棉花絨廟衛末班車濆衍甓器潛讓求售全日制曲貸濡如撒決視态首坐縮慄提領聽直同流通人頭疋汪漾問聽缊着洿染鮮英小考系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