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氣的意思、霜氣的詳細解釋
霜氣的解釋
(1).刺骨的寒氣。 漢 劉桢 《贈五官中郎将》詩:“涼風吹沙礫,霜氣何皚皚。” 南朝 宋 鮑照 《蕪城賦》:“稜稜霜氣,蔌蔌風威。” 錢振倫 注:“稜稜,霜氣,嚴冬之貌。” 唐 孟郊 《秋懷》詩:“霜氣入病骨,老人身生冰。” 清 鄭燮 《弘量上人精舍》詩:“殘月半天霜氣重,曉鐘雞唱滿 東湖 。”
(2).喻剛正威肅之氣。《南史·陸慧曉傳》:“ 王思遠 恒如懷冰,暑月亦有霜氣。” 唐 孟郊 《投贈張端公》詩:“嫉邪霜氣直,問俗春辭柔。” 宋 蘇轼 《予以事系禦史台獄遺子由》詩之二:“柏臺霜氣夜凄凄,風動琅璫月向低。”
詞語分解
- 霜的解釋 霜 ā 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細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氣冷至攝氏零度以下凝結而成的:霜降。霜凍。霜序(指深秋季節)。霜秋。霜期。霜天。 像霜一樣的東西:柿霜。西瓜霜。 形容白色:霜鬓。霜刃。霜鋒。
- 氣的解釋 氣 (氣) ì 沒有一定的形狀、體積,能自由散布的物體:氣體。 呼吸:沒氣了。氣厥。氣促。氣息。一氣呵成。 自然界寒、暧、陰、晴等現象:氣候。氣溫。氣象。 鼻子聞到的味:氣味。臭氣。 人的精神狀态:氣
網絡擴展解釋
“霜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其解釋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刺骨的寒氣
指秋冬季節因霜降而産生的寒冷氣息,常用來形容嚴冬或清晨的凜冽寒意。
例句:
- 南朝鮑照《蕪城賦》中“稜稜霜氣”描繪了冬季的肅殺景象。
- 清代鄭燮詩中“霜氣重”形容清晨的寒冷。
-
科學背景補充
霜的形成需地表溫度降至0℃以下,空氣中的水汽直接凝華成冰晶。這種低溫環境正是“霜氣”寒冷特質的自然成因。
二、比喻含義
剛正威肅之氣
用于形容人的品格或氣場如霜般冷峻、正直威嚴,常見于古代詩文對氣節的贊頌。
例句:
- 《南史》用“懷冰”比喻王思遠的清廉,稱其“暑月亦有霜氣”。
- 蘇轼在獄中寫下“柏台霜氣夜凄凄”,暗喻官場嚴正。
三、用法特點
- 文學性:多用于詩詞、賦體,增強畫面感與意境。
- 雙關性:既可寫實描述寒冷,亦可抽象表達人格特質。
- 現代延伸:當代文學中仍用于渲染環境或人物氣質,如“霜氣凜然”。
如需進一步了解霜的物理形成過程,可參考氣象學資料(如)。
網絡擴展解釋二
霜氣一詞的意思
霜氣指的是寒冷天氣中空氣中水分凝結成為霜的現象。在寒冷的秋冬季節,當地面溫度降至0℃以下時,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在接觸到低溫的物體表面上凝結成為霜,形成一層冰晶。這種現象被稱為霜氣。
拆分部首和筆畫
霜氣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霜和氣。其中,霜的部首是雨,氣的部首是氣。總共需要七筆來書寫這個詞。
來源
霜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霜指的是冷天時水蒸氣凝結的冰晶,而氣則指的是空氣。将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霜氣一詞。
繁體
霜氣一詞的繁體字為霜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霜氣一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可以使用類似或相同的字形來表示霜和氣這兩個字。
例句
1. 今晨的草地上布滿了銀白色的霜氣,美不勝收。
2. 霜氣凝結在窗戶上,形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案。
3. 這裡的冬天寒冷無比,每天早晨都能看到霜氣彌漫。
組詞
與霜氣相關的組詞有:霜雪、霜降、霜寒、霜柱、霜花等。
近義詞
與霜氣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霜霧、霜凍、結霜等。
反義詞
與霜氣意思相反的詞語可以是:陽光、熱氣、溶化等。
總結
霜氣一詞指的是寒冷天氣中水分凝結成為霜的現象。它可以拆分為霜和氣兩個字,需要七筆來書寫。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能存在一些變化。它的繁體字為霜氣。與霜氣相關的詞語有霜雪、霜降、霜寒等。與之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霜霧、霜凍等,相反的詞語可以是陽光、熱氣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