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清 代科舉,童生經縣、府、院三6*級考試合格成秀才,府考時取中前十名者被列為堂號。 吳玉章 《辛亥革命·浮槎東渡》:“過院考的時候……我是府考最後一場的第二名,被列為‘堂號’(前十名稱‘堂號’,是學政必看的卷子)。”
(2).舊時一戶人家的稱號。 峻青 《水落石出》:“莊裡有一家地主,堂號 積善堂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堂號漢語 快速查詢。
“堂號”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語境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清代科舉考試中,童生需通過縣、府、院三級考試才能成為秀才。其中,府考成績前十名的考生會被列為“堂號”,這一稱號代表其考試名次優異,且試卷需由學政(主管教育的官員)親自審閱。
在傳統宗族社會中,“堂號”是家族的重要标識,具有以下特點:
定義與形式
指代家族祠堂或宗族的名稱,通常以匾額形式懸挂于廳堂,或書寫于燈籠上,如“積善堂”“太原堂”。
類型分類
功能與意義
“堂”最初指代房屋建制(如天子九尺堂,士人三尺堂),後演變為祭祀、議事等場所的統稱。唐代後,“堂”與“殿”區分,民間宗祠、書齋等均以堂為名,其名號逐漸成為家族象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姓氏的堂號來源,可參考地方志或族譜文獻。
堂號是一個漢語詞彙,一般指地位高的家族在門牌或招牌上寫的名號,也用來表示家族的聲譽或地位。
堂號的部首是土(土字旁),它的筆畫數為八畫。
堂號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的寺廟或宗廟之中,用來表示祖先的廟號。隨着社會的變遷,堂號的含義逐漸擴展至表示家族的門牌號碼或家族的聲望。在繁體字中,堂號的寫法為「堂號」。
在古代,字形的變化常常伴隨着時代的演變。古時候堂號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采用「堂號」這兩個字。
1. 我們家族的堂號是「如意堂」。
2. 這家餐館前的招牌上寫着「五福堂號」。
3. 這個地方的堂號曆史悠久,據說有數百年的曆史。
組詞:堂號簿、堂號系統、堂號牌
近義詞:家族名號、家訓
反義詞:無堂號、不名一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