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出號令。《淮南子·覽冥訓》:“舉事戾蒼天,發號逆四時,春秋縮其和,天地除其德。”《後漢書·耿弇傳》:“以義征伐,發號響應,天下可傳檄而定。” 宋 梅堯臣 《吳沖卿鼓契》:“不知逄逄六街鼓,自此發號通帝闈。”《宋史·道學傳三·朱熹》:“為今之計,獨有斷自聖心,沛然發號,責躬求言,然後君臣相戒,痛自省改。”
“發號”是漢語中具有多層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與“發出指令”“頒布規範”相關,具體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發布命令(動詞性用法)
指權威者正式下達指示或規定。例如《論語·憲問》中“發號施令,罔有不臧”,強調政令的正當性。此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現代多用于描述機構頒布政策。
傳遞信號(動作具象化)
古代軍事或集體行動中,通過吹奏號角、擊鼓等方式傳遞指令。如《詩經·小雅》記載“钲人伐鼓,陳師鞠旅”,其中“伐鼓”即屬發號行為,具有明确的指揮功能。
賦予标識(現代引申義)
當代語境中可指分配編號或代碼,如“産品發號”“證書發號”。此義項由權威機構對事物進行系統性标識的行為延伸而來,體現規範化管理需求。
“發號”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ā hào,其核心含義是發出號令或指示,通常指上級對下級的權威性指揮。以下是詳細解釋:
“發號”是一個具有權威性和指令性的詞語,適用于需明确指揮的場合,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翺翔保殘守缺飽學之士犇散本數徧祀鼈索秕言謬説赤骨立尺書重光雠嫉楚風大僚份額覆看撫念夠過兒瑰秀古裡古怪豪門巨室浩氣長存懽迎胡塗佳木斯堅明解厄記裡開展抗情哭喪着臉缭糾靈燔吏氣密賜男陰拍刀飄色屏着普洽千佛名經遷隸勤練期歲趣勢饒給人雄神仙霜晨水蓋順和誦記搜掠速寫畫探源王碼電腦瓦全玮術無事五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