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伐阇罗的意思、伐阇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伐阇罗的解释

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金刚。相传为古 印度 婆罗阿迭多王 之子,后佛教以为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天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陁国下》:“ 婆罗阿 迭多王 之嗣位也,次此东北又建伽蓝……其王之子 伐闍罗 ,嗣位之后,信心贞固,復於此西建立伽蓝。”原注:“ 唐 言 金刚 。” 宋 黄庭坚 《十八罗汉赞》之八:“我今稽首 伐闍罗 ,是真离欲阿罗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伐阇罗(fá shé luó)是佛教术语中的一个音译词,源自梵语“Vajra”(वज्र),在汉语佛典中常译为“金刚”,指一种坚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烦恼的武器或象征物。其核心含义及引申义如下:


一、词源与本义

  1. 梵语原意

    “伐阇罗”对应梵语“Vajra”,本指古印度神话中雷神因陀罗(帝释天)的法器——金刚杵。其特性为“坚固不坏、无坚不摧”,象征能击破一切障碍与邪恶的力量。

    来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2. 佛教引申义

    在佛教中,“伐阇罗”演化为“金刚” 的象征,代表佛法的永恒性与智慧的无坚不摧。例如:

    • 金刚力士(执金刚神):护持佛法的天神,手持金刚杵守护道场。
    • 金刚智慧:喻指能断除众生烦恼的般若智慧。

      来源:《大宝积经》《金光明经》


二、佛教语境中的具体指代

  1. 护法神祇

    “伐阇罗”常指执金刚神(Vajradhara),即佛寺山门两侧的护法金刚(如“哼哈二将”),职责为驱邪护法、震慑魔障。

    来源:《楞严经》卷七

  2. 密教修法核心

    在密宗(金刚乘)中,“伐阇罗”是核心象征:

    • 金刚杵:代表慈悲与智慧的合一,是密法仪轨的重要法器。
    • 金刚界:密教两大根本法门之一(与“胎藏界”并立),以“金刚”喻如来智慧如金刚般坚固。

      来源:《大日经》《金刚顶经》


三、文化延伸与影响

  1. 文学与艺术形象

    汉传佛教艺术中,“伐阇罗”常表现为肌肉虬结、怒目持杵的护法神形象(如敦煌壁画、寺院塑像),体现护持正法的威严。

    来源:《中国佛教美术史》(金维诺著)

  2. 语言中的衍生词

    • “金刚”:汉语沿用最广的译法(如“金刚经”“金刚石”)。
    • “伐折罗”:唐代玄奘译经时的异译名,见于《大唐西域记》。

      来源:《一切经音义》(慧琳撰)


“伐阇罗”作为梵语“Vajra”的音译,承载着佛教中“坚固、智慧、护法” 三重核心内涵。其演变从神话武器到佛法象征,再具体化为护法神与密教法器,深刻影响了东亚宗教文化与艺术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伐阇罗”是佛教术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1. 词源与含义
    “伐阇罗”为梵文音译,意译为“金刚”,象征坚固不坏之力。在佛教中,金刚杵(Vajra)是法器,代表能摧毁烦恼的智慧,而执持此杵的护法神即被称为“伐阇罗”。

  2. 身份与来源
    据记载,伐阇罗原是古印度婆罗阿迭多王之子,后皈依佛教,成为守护佛法的天神。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提到,伐阇罗继位后曾建立伽蓝(寺院),并注其名意为“金刚”。

  3. 佛教中的角色
    作为护法神,伐阇罗的职责是持金刚杵维护佛法、降伏邪魔,与汉传佛教中的“金刚力士”或密宗的“执金刚神”形象相关。

该词融合了历史人物与宗教象征,既指向古印度王子,也代表佛教护法神的金刚属性。需注意不同文献中可能存在译名差异,但核心含义一致。

别人正在浏览...

跋勅白缚抱恩驫水襞积避色笔头不倒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菖蒲传诔处囊楚痛单方丹臼蹈规循矩芳誉逢留扞护高扳含蘗合照洪涔弘通回味计度静秘金鑛矜怜攫啄课试枯筇狼顾狐疑两面三刀陵敝莽草明盘鸣世迷行摩肩接踵麰粉努目喷溅披覆破壁飞去欠须穷厄歧秀戎工弱质笙籁深惟重虑手实私徒天南地北退红噋噋讬乘后车渥集显僇西泠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