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金刚。相传为古 印度 婆罗阿迭多王 之子,后佛教以为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天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陁国下》:“ 婆罗阿 迭多王 之嗣位也,次此东北又建伽蓝……其王之子 伐闍罗 ,嗣位之后,信心贞固,復於此西建立伽蓝。”原注:“ 唐 言 金刚 。” 宋 黄庭坚 《十八罗汉赞》之八:“我今稽首 伐闍罗 ,是真离欲阿罗汉。”
“伐阇罗”是佛教术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词源与含义
“伐阇罗”为梵文音译,意译为“金刚”,象征坚固不坏之力。在佛教中,金刚杵(Vajra)是法器,代表能摧毁烦恼的智慧,而执持此杵的护法神即被称为“伐阇罗”。
身份与来源
据记载,伐阇罗原是古印度婆罗阿迭多王之子,后皈依佛教,成为守护佛法的天神。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提到,伐阇罗继位后曾建立伽蓝(寺院),并注其名意为“金刚”。
佛教中的角色
作为护法神,伐阇罗的职责是持金刚杵维护佛法、降伏邪魔,与汉传佛教中的“金刚力士”或密宗的“执金刚神”形象相关。
该词融合了历史人物与宗教象征,既指向古印度王子,也代表佛教护法神的金刚属性。需注意不同文献中可能存在译名差异,但核心含义一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