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較厚的寬幅毛織呢料。《白雪遺音·玉蜻蜓·戲芳》:“身穿羊皮大襖青蓮色,外罩一件紫色哆囉呢小嵌肩。”
哆啰呢(duō luō ní)是漢語中的一個音譯外來詞,特指一種源自歐洲的厚質毛織物,以下為詳細釋義:
“哆啰呢”為音譯詞,源自法語“drap”(意為呢絨)或英語“broadcloth”(寬幅厚呢),最早見于清代文獻。其核心含義為:
一種質地緊密、表面光滑的羊毛或絨呢面料,多用于制作外套、披風等禦寒服飾。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3卷,第120頁。
清代進口衣料
哆啰呢在18-19世紀通過海上貿易傳入中國,因保暖性強且耐磨,成為宮廷與貴族制作冬衣的貴重材料。清人筆記《閱世編》載:“哆啰呢來自西洋,價昂于緞,風雪之服唯此堪用。”
來源:葉夢珠《閱世編·卷七·食貨六》。
文學作品的印證
《紅樓夢》第五十二回中,賈寶玉所穿“荔枝色哆啰呢的箭袖”即指此面料,反映其作為高檔服飾材料的地位。
來源:曹雪芹《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校注本)。
哆啰呢采用斜紋或平紋織法,經重縮絨處理後表面形成短絨毛,具有以下特性:
來源:《中國衣經·織物篇》(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14頁。
現代漢語中,“哆啰呢”一詞已較少使用,其概念并入“呢絨”“大衣呢”等範疇。但在研究清代經濟史、服飾史或文學作品時,仍需明确其特指意義。
來源:《漢語外來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89頁。
“哆啰呢”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定義
指一種較厚的寬幅毛織呢料,常用于制作衣物。例如清代文獻《白雪遺音·玉蜻蜓·戲芳》中提到“紫色哆啰呢小嵌肩”,即描述服飾材質。
詞源與發音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視為成語,解釋為“形容事物雜亂無序”,拼音标注為 duō luō ní。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高頻使用場景,可能與“哆啰”一詞混淆(“哆啰”單獨使用時确有“雜亂”之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白雪遺音》等古籍或紡織史資料。
安根白虵百獸白雲亭保泰持盈報謝陂澱崩浪撥爐赤豆愁脈脈處守竄端匿迹村路寸脈颠日琱辒廢鐵幹寶高肥管道系統鳏寡過屋黑面郎洪源黃牙環遊昏明簡躁膠杯交讓木籍田舊地重遊廐肥檑木練漂曆曆靈頭旛璘珣六歲穣,六歲旱留學生買譽明試閩中十子迷眼南北宗撇末貧賤傻大個兒挻埴蛇符聲氣神影食餽唆擺舑舑桃紅柳綠調良吞景文質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