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主管都城守衛的官吏。《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晉侯 濟自 泮 ,會于 夷儀 ,伐 齊 ,以報 朝歌 之役。 齊 人以 莊公 説,使 隰鉏 請成……賂 晉侯 以宗器、樂器。自六正、五吏、三十帥、三軍之大夫、百官之正長、師旅及處守者,皆有賂。” 杜預 注:“處守,守國者。”
(2).猶留守。古時國君離開京城,命大臣留守其地。《孟子·告子下》:“ 孟子 居 鄒 , 季任 為 任 處守,以币交,受之而不報。” 趙岐 注:“ 季任 為之居守其國也。”
“處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專門負責都城安全與防衛的官員,屬于軍事或行政職務。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晉侯伐齊時,對“處守者”進行賞賜,杜預注解為“守國者”。
當國君離開都城時,委派大臣代理政務、鎮守京城,類似“臨時監國”。如《孟子·告子下》提到,孟子在鄒國時,季任曾擔任“任處守”,即代君主管理國家事務。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多個來源的考據,如需具體文獻原文可參考《左傳》《孟子》等典籍。)
《處守》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在漢語中有着特定的含義。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分别是「夂」和「士」。其中「夂」是一個意思為“止步”的部首,而「士」則是指“士氣高昂的人”。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處守」的意思是“居住在一個地方或擔任一個職務時,按照規定的程式和要求盡職盡責。”它強調了守護、遵守規定的含義。
《處守》的筆畫數為9,「夂」部的筆畫數為3,「士」部的筆畫數為6。
這個詞源可追溯到古代。在繁體字中,「處」字的寫法為「處」,它保留了古漢字的傳統形态。古時候應用于《詩經》、《論語》等經典文獻中,有時也作為姓氏使用。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處」字的變體有很多。例如,在篆書中,「處」字的形态是更加簡練的,隻有3個筆畫。隨着曆史發展,「處」字逐漸演變成了現代漢字中我們所熟悉的樣子。
以下是一些使用「處守」的例句:
1. 作為公務員,我們必須處守法律,為人民服務。
2. 他素來守紀律,處守全職工作。
3. 老師教育我們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處守學校的規定。
與「處守」相關的組詞有「處分」、「守望」、「守法」等。其中「處分」意為“對違反規定行為進行懲罰”,「守望」意為“保衛、守護”,「守法」意為“遵守法律、守紀律”。這些詞彙在不同語境中展示出了「處守」的不同方面。
與「處守」近義的詞彙有「遵守」、「履行」和「遵循」。這些詞語都意味着按照規定進行行為,盡職盡責。而相反的詞彙則是「違反」和「疏忽」,它們與「處守」相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