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敕牒的意思、敕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敕牒的解釋

(1).诏書的一種。《新唐書·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冊書,立皇後、皇太子,封諸王,臨軒冊命則用之……七曰敕牒,隨事承制,不易於舊則用之。”

(2).授官的文書,委任狀。《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元年》:“舊制,吏部給告身,先責其人輸朱膠綾軸錢。喪亂以來,貧者但受敕牒,多不取告身。” 胡三省 注:“受敕牒以照驗供職,苟得一時之祿利;告身,無其錢則不及取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敕牒”是中國古代官府文書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溯源 “敕”本義為“告誡”,《說文解字》釋為“敕,誡也”,後特指帝王诏令。“牒”原指簡劄,《說文解字》稱“牒,劄也”,後演變為官方文書載體。《唐六典》記載:“凡王言之制有七……七日敕牒”,說明其作為法定公文形态的确立。

二、文書性質

  1. 頒布主體:專屬于皇帝或經皇帝授權的中央機構。《宋史·職官志》載:“凡命令之體有七……其曰敕牒,則中書承制而授之”。
  2. 適用範圍:主要用于官員任命、爵位封賞等重大人事決策。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注雲:“唐制,封授三品以上官稱冊授,五品以上稱制授,六品以下稱敕牒”。

三、形制特征 唐代敕牒采用黃麻紙書寫,加蓋中書門下印信,至宋代發展為固定文書格式。《唐會要》記載:“開元二十三年定制,敕牒用黃紙”,現藏故宮博物院的明代敕牒實物可見朱砂填寫的頒授内容與騎縫章。

四、曆史演變 該文書形式肇始于魏晉,成熟于隋唐,宋代達到制度完備,《慶元條法事類》中明确規定了敕牒的撰寫規範和頒行程式,至明清時期逐漸被“诰命”“敕命”等文書形式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敕牒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官方文書,其含義和用途在不同朝代有所演變,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

一、作為诏令文書

  1. 功能與權威性
    敕牒屬于皇帝诏令類文書,用于處理國家重大事務,如法律命令、賞罰封贈等。宋代将其作為發布政令的常用文書,與禦劄并列。

  2. 曆史演變

    • 隋唐時期:敕牒由門下省政事堂草拟,經中書舍人審核後頒布,主要用于臨時性政令或沿用舊制的事務。
    • 宋元時期:沿用此文書形式,成為常規行政命令載體。

二、作為授官憑證

  1. 委任職能
    敕牒也作為官員的任命文書(委任狀)。唐代吏部通過敕牒授予官職,尤其在戰亂時期,貧者常以敕牒代替正式告身(任命狀)。

  2. 實例佐證
    如《資治通鑒》記載,後唐官員因經濟困難僅領取敕牒作為任職憑證;《初刻拍案驚奇》中,敕牒作為案件物證出現,體現其法律效力。

敕牒兼具政令傳達與官職授予的雙重功能,其形式與用途隨朝代更疊而變化。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其内涵。更多細節可參考故宮博物院及漢典的權威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白莖敗群北美洲贲庸布演禅河剗内超短波陳平分肉徹止吹拉彈唱村性道觀東談西說訛漏凡猥逢時遇節分判扶危定亂付郵孤潔過吹紅寶石徽束豁牙建議僥亂稽伏京錢金漿玉醴哭臨酷郁犂鹕離情鹿鹿魚魚路無拾遺迷留摸亂民懸能所拈斷髭須奴輩瞥捩披紅挂彩乾崗跂首囚命蕤蕤蕊珠商燈輋民攝試始黃雙扇水城伺漏速朽探虎逃迸推枯折腐霧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