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秋 吳國 的歌。後泛指 吳 地的歌。《楚辭·招魂》:“ 吳 歈 蔡 謳,奏大呂些。” 王逸 注:“ 吳 蔡 ,國名也。歈、謳,皆歌也。” 唐 宋若華 《嘲陸暢》詩:“ 雙成 走報監門衛,莫使 吳 歈入 漢 宮。” 明 夏完淳 《大哀賦》:“ 吳 歈 越 豔, 魯 酒 梁 樽。” 清 姚鼐 《送陳東浦方伯自江甯移任安徽三十二韻》:“形容羣作頌,傳詠慰 吳 歈。”亦作“ 吳愉 ”。《文選·左思<吳都賦>》:“ 荊 豔 楚 舞, 吳 愉 越 吟,翕習容裔,靡靡愔愔。” 劉逵 注:“愉。 吳 歌也。”
(2).指昆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韻》:“蛾眉 越 女才承選,《燕子》 吳 歈早擅塲。” 王季思 等注:“ 吳 歈,指昆曲,《燕子箋》是用昆曲演唱的。”
“吳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含義
“吳歈”指古代吳地(今江蘇、浙江一帶)的歌曲或歌謠。其中“歈”(yú)本義為歌謠,常與地域結合使用,如“吳歈”即吳地民歌,“蔡讴”則為蔡地民歌。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楚辭·招魂》:“吳歈蔡讴,奏大呂些”,描述楚地宴樂時演奏各地音樂的場景,側面反映吳地音樂的文化影響力。
擴展含義
明清時期,“吳歈”被引申為昆曲的代稱。例如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中“《燕子》吳歈早擅場”,此處“吳歈”即指用昆曲演唱的劇目《燕子箋》。
文化關聯
吳地音樂以婉轉柔美著稱,與“吳牛喘月”“吳頭楚尾”等典故共同構成江南文化意象,體現地域特色。
該詞既可指代吳地傳統民歌,也可在特定語境中借指昆曲,兼具曆史與藝術雙重内涵。
《吳歈》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有着詩意的含義。吳指的是吳國,即古代中國的一個國家名,而歌則指的是歌曲、歌唱的意思。因此《吳歈》可以理解為以吳國為背景的歌曲。
吳(吳國):吳字的部首是口字旁,它的構造是由上下兩個“口”字組成,總共有6畫; 歌(歌曲):歌字的部首是欠字邊,它的構造是由“欠”和“口“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0畫。
吳歌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楚辭》中的《離騷》。其中“吳歌”被用來形容楚國的歌曲。 在繁體字中,吳字和歌字的形狀保持不變,隻是簡化字形的不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吳字與現代有一些差異,形狀更加古樸。而歌字在古代寫法中,無口字旁部首,右側由刀又是“戈”的古體。
1. 《吳歌之寄意》——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一句詩歌。 2. 他用一首動聽的《吳歌》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吳樂、吳語、吳越、吳地、吳山、吳門。
江歌、楚歌、越歌。
默哀、沉默、寂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