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跂坐的意思、跂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跂坐的解釋

垂足而坐,跟不及地。《南齊書·王敬則傳》:“ 敬則 橫刀跂坐,問 詢 ( 王詢 )等發丁可得幾人?傳庫見有幾錢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跂坐”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垂足而坐、腳跟不着地的坐姿。《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時,解釋為“垂足而坐,跟不及地”,這種坐姿在古代禮儀中屬于非正式坐态,與“正坐”(即跪坐)形成對比。

從文字學角度分析,“跂”字本義為多出的腳趾,《說文解字》釋作“足多指也”,後引申為踮起腳跟的動作,如《詩經·衛風》中“跂予望之”即用此意。“坐”則指臀部着物的休憩姿态。二字組合後,“跂坐”特指将雙足垂放而不完全着地的坐姿,這種姿态常見于佛教造像中的自在坐姿,如敦煌莫高窟第328窟的菩薩像便呈現典型跂坐形态。

在古代文獻中,《莊子·外物》記載“演門有親死者,跂坐不倦”,晉代郭象注疏時特别說明“跂坐者,垂足而坐”。宋代《朱子語類》讨論坐姿禮儀時,也強調“跂坐非禮容”,反映出這種坐姿在儒家禮制體系中的非正式地位。現代漢語研究中,王力《古代漢語常識》将跂坐歸入古代坐姿分類體系,與“箕踞”“蹲踞”等坐态并列。

網絡擴展解釋

“跂坐”是古代文獻中描述的一種坐姿,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解釋

跂坐(拼音:qì zuò)指垂足而坐時,腳跟不着地的姿勢。通常表現為坐在較高的坐具上,雙腳自然下垂,僅腳趾觸地,而腳跟懸空。這種姿勢與古代席地而坐的傳統方式形成對比,反映了坐具演變對起居習慣的影響。

二、文獻例證

  1. 《南齊書·王敬則傳》記載:“敬則橫刀跂坐”,描述王敬則手握刀、腳懸垂而坐的場景,側面反映其姿态的隨意或威嚴。
  2. 《南史·卷四五》亦有類似記載,說明這一姿勢在南北朝時期已見于史書。

三、字形解析

四、延伸說明

該詞常見于古籍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禮儀、家具史時仍有參考價值。需注意與“箕坐”(兩腿前伸如簸箕)等坐姿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闇很扳錯頭班士部帖不直材貢殘春骖騑稱時怆慌寸有所長蕩掉蹈抃點洗滴瓶多大霎讀誦方步飛闾瀵發負水高爾夫球運動告文鼓脣聒吵古田會議紅專厚積蝴蝶效應活碌即此借與近畿金翼錦字書迹兆贶壽路衢錄蔌楣窗磨榨乾渡錢樵豎親重期許燃藜省地私載隨即阗池停那妄意玩縮位不期驕沃瘠五紽饷食小經筵禊祠洗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