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足而坐,跟不及地。《南齊書·王敬則傳》:“ 敬則 橫刀跂坐,問 詢 ( 王詢 )等發丁可得幾人?傳庫見有幾錢物?”
“跂坐”是古代文獻中描述的一種坐姿,具體含義如下:
跂坐(拼音:qì zuò)指垂足而坐時,腳跟不着地的姿勢。通常表現為坐在較高的坐具上,雙腳自然下垂,僅腳趾觸地,而腳跟懸空。這種姿勢與古代席地而坐的傳統方式形成對比,反映了坐具演變對起居習慣的影響。
該詞常見于古籍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禮儀、家具史時仍有參考價值。需注意與“箕坐”(兩腿前伸如簸箕)等坐姿區分。
跂坐是指人的腳掌着地而坐,雙腿彎曲,但仍然保持站立的動作。這種姿勢常用于練習太極拳、禅宗冥想等活動。
跂坐的拆分部首是“⻊”(走),筆畫數為12畫。
“跂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晉書·法志》中的“腿彎而後跂坐 (暧坐)”,意為腿彎曲後行走坐在地上。後來,在佛教文化中,跂坐被用來修行冥想,幫助提高專注和内心平靜。
跂坐的繁體字為「踐坐」。
古時候,跂坐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跂的古文寫法是“跇”,坐的古文寫法是“坐”。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根據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1. 他在晨練時跂坐于地,冥想幾個小時。
2. 她學習太極拳時,跂坐在公園裡專心地練功。
1. 跂立:指雙腿彎曲,但腳尖着地坐立的動作。
2. 跂足:指腳尖着地行走。
3. 跂行:指腳尖着地行走。
跂坐的近義詞: 暧坐、踞坐。
跂坐的反義詞: 立正、盤腿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