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足捩耳的意思、顿足捩耳的详细解释
顿足捩耳的解释
形容束手无策的困态。 宋 王銍 《默记》卷上:“ 晋公 候于閤门,见其甚久。则顿足捩耳云:‘无及矣。’”
词语分解
- 顿足的解释 以脚跺地。多形容情绪激昂或极其悲伤、着急。《韩非子·初见秦》:“闻战顿足徒裼,犯 * ,蹈鑪炭,断死於前者,皆是也。” 唐 杜甫 《兵车行》:“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清 蒲松龄 《聊斋
- 耳的解释 耳 ě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
专业解析
“顿足捩耳”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含义及解析如下:
一、释义
“顿足捩耳”形容人极度懊恼、焦急或悔恨时的情状。其中:
- 顿足:指用力跺脚,表示强烈的情绪波动。
- 捩耳:指扭动、抓挠耳朵,常因焦急或不知所措而有的动作。
整体意为因极度懊恼、着急或后悔而跺脚抓耳,举止失措。该成语带有较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突显人物内心的激烈冲突或束手无策的窘态。其感情色彩偏负面,多用于描述负面情绪引发的行为。
二、出处与例证
该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可见使用,常出现在描写人物情绪激动或事态紧急的场景中。例如:
- 在清代文康所著小说《儿女英雄传》中,即有运用此成语刻画人物情态的描写(具体章节需查证原文)。它生动地反映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焦灼状态。
三、结构分析
- 顿足:动词性短语,“顿”意为跺、踏,“足”即脚。
- 捩耳:动词性短语,“捩”意为扭转、拧,“耳”即耳朵。
两者为并列关系,共同构成一个联合式成语,通过两个具体的身体动作来共同表达一种强烈的情绪状态。
四、用法
“顿足捩耳”主要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用以:
- 描摹情态:形象地描绘人因极度懊恼、焦急、悔恨或束手无策时表现出的肢体动作。
- 烘托气氛:渲染紧张、窘迫或令人焦躁的场面或人物心理状态。
五、参考来源
释义及用法解析主要依据权威汉语辞书: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 罗竹风 主编. 《汉语大词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1993.
网络扩展解释
“顿足捩耳”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1.基本含义
形容人因极度懊恼、痛心或束手无策时的动作与神态,表现为跺脚、拧耳朵等肢体语言,体现内心的焦虑或无奈。部分文献也强调其用于描述“束手无策的困态”(如)。
2.发音与结构
- 拼音:dùn zú liè ěr
- 结构:由“顿足”(跺脚)和“捩耳”(拧耳朵)两个动作组成,通过肢体语言强化情感表达。
3.出处与典故
- 主流说法:出自宋代王銍《默记》卷上,记载晋公因事态失控而“顿足捩耳”,感叹“无及矣”(来不及了),体现事态无法挽回的焦灼。
- 其他说法:部分资料提及《汉书·王莽传》中的类似表述,但此说法权威性较低()。
4.用法与语境
- 适用场景: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描述个人情感(如悔恨、懊恼)或社会事件中的无力感。
- 语法功能:常作定语或状语,如“他顿足捩耳,却无计可施”()。
5.近义词与延伸
- 类似成语:捶胸顿足、抓耳挠腮。
- 注意:该成语为中性词,无明确褒贬色彩,但需结合语境使用。
若需进一步考证出处或用法,可参考《默记》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查字典)。
别人正在浏览...
边扇闭关絶市陈表牀帷错金打噤點鐵地理信息系统杜门诗夺去藩饰风星浮热感传告命观窥徽钦魂质江妾鞬辀计辰稽城九壁纠譑寄住空空洞洞夸诮餽贽棱台了如铝土矿帽光光美食家杪末蹑蹻担簦潘虹平土情信全豹三咽撒扇涩辞商顿神行太保射越拾翠羽受钺唐蕃会盟碑腾黄天仗贴身子听许巫风无其伦比五色羽下管籼稻香玉向着鲜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