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厚敬誠。 唐 顔真卿 《和政公主神道碑》:“主于駙馬,大義敦肅。不恃俔天之貴,每極家人之禮。”
"敦肅"為漢語複合詞,由"敦"與"肅"二字構成。從《漢語大詞典》釋義來看:"敦"本指盛黍稷之器,引申為厚道、笃實,《說文解字》釋作"厚也";"肅"指恭敬、端嚴,《爾雅·釋诂》注為"敬也"。二字合璧後特指既敦厚又莊重的儀态風範,多用于形容人的品格修養或禮儀規範。
該詞在典籍中多現于禮制語境,《周禮·春官·大宗伯》有"以賓禮親邦國"的記載,鄭玄注疏引《禮記》時強調"賓主交接,當緻其敦肅",意指賓主相待應秉持誠懇莊重的态度。清代《皇朝通典·禮典》記載官員朝儀時,要求"進退有度,舉止敦肅",突顯禮制場合的儀态标準。
現代漢語中,該詞常見于文史研究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撰的《現代漢語詞典》将其标注為書面用語,釋義為"敦厚肅穆",多用于描述傳統禮儀或莊重場合中的得體儀态。在當代文學創作中,該詞偶見于曆史題材作品,用以刻畫人物持重的性格特征。
“敦肅”一詞的含義可以從曆史專稱和通用詞義兩個層面理解:
作為清朝雍正皇帝賜予年皇貴妃的谥號,“敦肅”特指其品德兼具溫厚與莊重,後史稱“敦肅皇貴妃”。這一用法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專用于人物評價。
基本含義
指态度莊重恭敬、嚴肅認真,強調對他人的敬重與自我克制的結合,如對待長輩或重要場合時的儀态。
古文例證
唐代顔真卿在《和政公主神道碑》中描述公主與驸馬相處“大義敦肅”,即體現溫厚而不失禮節的态度。此處的“敦肅”融合了仁厚(敦)與肅穆(肅)的雙重特質。
現代應用場景
可用于形容對學習、工作的嚴謹态度,或強調在正式場合保持恭敬克制的言行規範。
“敦肅”既可作為曆史人物的特定評價,也可泛指向往德行兼備、内外兼修的精神狀态。
安富百喙如一白水泥絆倒博徵蒼萌層陰策望剗地暢遂得不補失楯橹遁逸無悶發辣佛火公團弘惝還魂秀才活像火州減輕極睇接龍荊岑恐赫剌謬蓮锷廉勤鬣狗陵舃龍江虎浪蔓草沒臉面牧宮俳調偏枯對七絕骐駵青鸾瓊殿铨廷榷場人浮于食柔鄉三尺山壁山巢生棟覆屋神要矢死籉簦淘聲鬥氣鐵闆一塊僮夫投袂援戈穨齡萬靈畏慄吳會邪門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