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狗的意思、鬣狗的詳細解釋
鬣狗的解釋
[hyena] 構成鬣狗科的幾種舊大陸産的大型強壯夜行性的食肉類動物,頸長而粗,頭大,颚堅強,毛皮粗糙,腳有四趾,爪不能收縮,主要以腐肉為食
詳細解釋
哺乳動物。外形略像狗,頭比狗的頭短而圓,額部寬,尾巴短,前腿長,後腿短,毛棕黃色或棕褐色,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褐色斑點。多生長在熱帶或亞6*熱帶地區,吃獸類屍體的肉。 秦牧 《長街燈語·鬣狗的風格》:“猛獸搏擊噬食了長頸鹿、斑馬、羚羊以後,繼續行進,鬣狗們就一湧上前,嚼食那餘下的屍體。”
詞語分解
- 鬣的解釋 鬣 è 馬、獅子等頸上的長毛:鬣鬃。剛鬣。 魚颔旁小鳍。 〔鬣狗〕哺乳動物,外形略像狗,頭比狗的頭短而圓,毛棕黃或棕褐色,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褐斑點,多生長在熱帶或亞6*熱帶地區,吃獸類屍體腐爛的肉。 掃帚的末端。 筆畫數:; 部首:髟; 筆順編號:
- 狗的解釋 狗 ǒ 哺乳動物,種類很多,聽覺嗅覺都很敏銳,善于看守門戶,有的可以訓練成軍犬、警犬:走狗。狗彘(狗和豬)。狗刨(俹 )(一種遊泳動作)。狗盜(小偷)。狗腿子。狗仗人勢。狗尾續貂(喻拿粗劣的東西接到美好的東西後面,很不相稱,常指文章)。 筆畫數:; 部首:犭;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鬣狗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漢語詞典視角下的“鬣狗”釋義
一、基本釋義與動物學特征
“鬣狗”指哺乳綱食肉目鬣狗科動物的統稱。其核心特征為:
- 外形特征:肩高背斜,前肢長于後肢,頸背具顯著鬣毛(《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行為習性:晝伏夜出,以腐肉為食,颚部強健可咬碎骨骼(《辭海》第七版)。
- 社會結構:群居性動物,群體中存在嚴格等級制度(《中國動物志》獸綱第九卷)。
二、文化象征與引申義
在漢語文化語境中,“鬣狗”常被賦予負面隱喻:
- 貪婪兇殘:因食腐習性,傳統文學中常被喻為趁火打劫者(例:《水浒傳》評注本)。
- 卑劣順從:引申指依附權貴、欺壓弱小的幫兇(《漢語比喻大辭典》)。
三、詞源考據與構詞解析
“鬣”本義指動物頸部長毛,《說文解字》注:“鬣,發鬣鬣也”,其造字法凸顯毛發特征;“狗”為犬科泛稱,二字組合精準概括該物種形态特點(《漢語動物命名考釋》)。
權威參考文獻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ISBN 978-7-100-12450-8.
- 夏征農, 陳至立 主編.《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ISBN 978-7-5326-5325-6.
- 王應祥.《中國動物志·獸綱·第九卷:食肉目》. 科學出版社, 2018. ISBN 978-7-03-054243-1.
- 李海霞.《漢語動物命名考釋》. 巴蜀書社, 2005. ISBN 7-80659-667-5.
注: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鬣狗”對應拉丁學名 Hyaenidae,該學名在《辭海》及《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均有明确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鬣狗(讀音:liè gǒu)是哺乳綱食肉目鬣狗科動物的統稱,其詞義解析和生物特征如下:
一、詞源與讀音
- 讀音:“鬣”讀作liè(第四聲),與“列”同音;“狗”讀作gǒu(第三聲)。
- 命名由來:因頸部有豎立的長鬣毛得名,該特征在發怒時尤為明顯。
二、生物特征
-
外形
- 體型中等,肩高臀低,前腿長、後腿短,行走姿态獨特但奔跑迅速(時速50-60公裡)。
- 頭部短圓,額部寬,牙齒粗壯可咬碎骨頭,爪短鈍不可收縮。
- 毛色多為棕黃或棕褐,帶不規則黑斑,部分種類(如斑鬣狗)具群居捕獵習性。
-
分類與習性
- 鬣狗科僅4種,包括斑鬣狗、缟鬣狗等,與貓科親緣較近。
- 食性多樣:腐食為主,部分種類(如斑鬣狗)主動捕獵羚羊,土狼則以食蟻特化。
三、文化含義
- 成語象征:常比喻兇殘之人,如“鬣狗之心”形容陰險貪婪。
四、擴展知識
- 古文獻記載:《說文解字》釋“鬣”為動物頸部長毛,段玉裁進一步解釋其字形與毛發特征相關。
(如需完整物種信息或學術文獻,可參考、8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敗歲壁廂長戈乘籃吃不過沖齧怛怖單衣點交刁難杜陵遺老憤然粉席幹剝剝各色名樣顧睇過臨昏熱檢放講郎奬勤罰懶将順其美餃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架屋疊床揭跣晶餅金隧卷雲狂者樂樂陶陶倰競剺耳淩旦六服馬昭秘書外監蓬荜生輝侵偪情禅情甘青翰髯斷柔慤上紙埏埴省采實柴收網稅戶頭死亂四匝四診縮印五均無生鄉吾宗遐蒼險悍溪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