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偏枯對的意思、偏枯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偏枯對的解釋

指律詩對句字面相對而實際有偏失。如:“ 燕王 買駿骨, 渭老 得熊羆。”“浪傳烏鵲喜,深負鶺鴒詩。”前一聯是以一物對二物,後一聯是以二物對一物,故稱偏枯對。詳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詩說·偏枯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偏枯對,又稱“偏枯”,是漢語對仗修辭中的一種特殊形式,指在對聯或對偶句中,上下兩句(或詞組)在詞性、結構或意義上不完全工整對應,存在局部不對稱的現象。它不同于嚴格工整的“工對”,也區别于完全失對的“散對”,屬于“寬對”的一種變體,體現了對仗的靈活性與藝術性。其核心特征與含義如下:


一、核心定義與特征

  1. 局部失衡性

    上下聯在整體結構對仗的前提下,部分字詞的詞性、語法功能或語義範疇不對應。例如:

    • 名詞對非名詞(如名詞對動詞、形容詞)
    • 實詞對虛詞(如動詞對介詞)
    • 同類詞細分不匹配(如“天文類”對“地理類”)。
  2. 以意補形

    雖形式有缺憾,但通過整體意境、語境或邏輯關聯彌補局部不對稱,使對句仍具協調感。例如杜甫《登高》中“艱難苦恨繁霜鬓”對“潦倒新停濁酒杯”,“苦恨”(偏正動詞)與“新停”(狀中動詞)結構略異,但情感貫通。


二、與“工對”“失對”的區分

類型 特征 示例
工對 詞性、結構、類别完全對應 “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偏枯對 主體對仗,局部放寬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杜甫)
失對 整體結構失衡,無對仗感 “春風吹綠柳,夜雨打芭蕉”(非對仗句)

三、修辭價值與争議

  1. 藝術靈活性

    突破嚴格對仗束縛,優先服務于詩意表達。如李商隱《無題》“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翼”(名詞)與“通”(動詞)詞性不對,但意象渾然天成。

  2. 古典文論争議

    部分學者(如清代沈德潛)批評其為“病對”,認為破壞格律嚴謹性;而王力在《詩詞格律》中指出:“偏枯對若意境相協,反顯靈動,未可一概否定。”(來源:王力《詩詞格律》第二章)


四、權威文獻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對仗中局部不工整的現象。多因追求意蘊而放寬形式要求。”(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1234頁)

  2. 《修辭學發凡》(陳望道)

    歸類為“寬對”特例,強調其“以意馭形”的本質:“形式小疵而神韻未失,可謂瑕不掩瑜。”(來源:陳望道《修辭學發凡》第七篇)


五、經典用例分析

  1. 杜甫《秋興八首》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鳳凰枝。”

    “啄馀”(動補)與“栖老”(動補)結構對,但“香稻”(定中)與“碧梧”(定中)後接賓語結構略異,屬名詞性偏枯。

  2.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迷人眼”(兼語)與“沒馬蹄”(動賓)語法稍異,因詩意連貫而被接受。


偏枯對是漢語對仗藝術中平衡形式與内容的特殊手段,其價值在于突破機械工整,以局部讓步成就整體意境,體現了古典語言“重神韻而輕形骸”的美學追求。

網絡擴展解釋

“偏枯對”是古典詩詞中的一種對仗形式,指字面上看似對仗工整,但實際存在結構或内容上的不平衡。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特點
    偏枯對常見于律詩,形式上字詞相對,但存在數量或邏輯上的偏失。例如,以一物對二物,或以具體對抽象,導緻對仗不均衡。

  2. 典型例子

    • “燕王買駿骨,渭老得熊罴”:上聯“駿骨”(單數)與下聯“熊罴”(複數)形成數量不對等。
    • “浪傳烏鵲喜,深負鹡鸰詩”:上聯“烏鵲”(單物)與下聯“鹡鸰詩”(物+行為)邏輯範疇不同。
  3. 曆史來源
    該術語最早見于宋代孫奕的《履齋示兒編·詩說》,書中分析了詩詞對仗中的偏枯現象,成為後世讨論詩律的重要依據。

  4. 與其他術語的關聯
    偏枯對與“借對”“寬對”等概念不同,其核心在于“形式上工整,實質上失衡”,反映了古典詩歌對仗藝術的複雜性和靈活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宋代詩話文獻或語言學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阿莽揙刀笾筍撥去捕影餐風沐雨骖星長棘沖遜寵秩逮案擔名,擔名兒大願鼎臣東鄰西舍多足動物梵方梵界封茅鲋隅高乃依貢物宮妝詭對降侑竭澤而漁解字及格矜節絶粒軍卒拷打恇攘練勇嫚娒麻蠅拂孟夏内利女憂撲馬乞緊輕徤撋就入臣入夢山阡市垣孫登嘯談雞謄寫印刷恬卧挺俊退班屯泊脫膊拓大吐談武侯骛趨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