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火洲 ”。
“火州”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新疆古地名
火州(又名哈剌火州)位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東三十裡,漢唐時期稱“高昌壁”“高昌縣”,宋元時期為高昌回鹘國都。其突厥文名稱為“Qoco”,對應現代地名“哈剌和卓城”(Karakhoja)。
南海古地名
據《三國志》注引《異物志》記載,“火州”是古代南海中的地名(今斯裡蘭卡附近),因春夏野火自生、秋冬自滅而得名。
泛指炎熱地區
唐代詩詞中常以“火州”代指南方炎熱之地,如沈佺期詩句“西南到火洲”。
“火州”也可比喻災難嚴重或戰亂頻發之地,如“火災蔓延之處”或“動蕩區域”。
當代多用于旅遊文化場景,如“火州吐魯番”成為新疆特色旅遊的代稱,吸引遊客體驗高溫與西域風情。
注意: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如需考證古籍或旅遊信息,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新疆文旅資料。
《火州》(huǒ zhōu)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火焰熊熊燃燒的地方,也可以引申為繁忙和熱鬧的地方。這個詞常常用于形容場面火爆、氣氛熱烈的情況。
《火州》的拆分部首為「火」和「州」,火為火字的部首,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州為州字的部首,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
根據漢字書寫規則,火字的筆畫數為4,州字的筆畫數為6。
《火州》一詞來源于古代小說《西遊記》,在書中,火焰山被稱為火州。火焰山是取自《西遊記》中的一個充滿熊熊火焰的山,是師徒四人在取經路上必須經過的一座山脈。
《火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火州」,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而《火州》一詞在古時候的書寫形式為「火洲」。在古代,一些漢字的部首和結構有所變化,因此《火州》的古代寫法為「火洲」。
1. 這個城市的夜景真是火州一片,熱鬧極了。
2. 演唱會現場人山人海,猶如火州一般。
組詞:火焰、火山、火光、火紅。
近義詞:火熱、火爆、熱鬧。
反義詞:冰霜、寒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