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時的意思、遁時的詳細解釋
遁時的解釋
逃避時世。《藝文類聚》卷三六引 晉 夏侯湛 《莊周贊》:“遁時放言,齊物絶尤。” 唐 王勃 《慈竹賦》:“不背仁以貪地,不藏節以遁時。”
詞語分解
- 遁的解釋 遁 ù 逃避,躲閃:遁去。遁辭。遁世。遁北。 隱,消失:遁迹。遁隱。 逃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時的解釋 時 (時) í 一切事物不斷發展變化所經曆的過程:時間。時不我與。 較長的時間:時代。古時。 泛指一段時間:時光。時令。時分。 現在的,當前的:當時。時下。時務。時宜。 常常:時常。學而時習之。 一年
網絡擴展解釋
“遁時”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dùn shí,其核心含義是逃避時世,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字義拆分:
- “遁”指逃避、隱藏(如“逃遁”“遁迹”);
- “時”指時代、時局或時間(如“時世”“時空”)。
- 綜合釋義:指因不滿現實或無法適應環境,選擇隱退或逃避當下的社會或時代。
二、出處與用法
- 古籍例證:
- 晉代夏侯湛《莊周贊》提到“遁時放言”,描述莊子超脫世俗的言行;
- 唐代王勃《慈竹賦》中“不藏節以遁時”,強調堅守節操而不逃避時局。
- 現代延伸:
部分解釋将其擴展為“逃避現實困難或責任”的行為(如拖延、消極應對),但此用法更偏向現代引申義。
三、相關辨析
- 與成語的關系:
有資料稱其為成語,但權威典籍中多作為普通詞語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 近義詞:隱遁、避世;
- 反義詞:入世、直面時艱。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形容隱士、文人因時局動蕩而選擇退隱,例如:“古人常以遁時明志,寄情山水。”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藝文類聚》《漢語大詞典》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遁時》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遁時》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避免或逃避時間的流逝。它可以用來形容人們試圖逃避現實,懶散或拒絕面對現實問題。因此,它通常用來表達人們對時間的浪費或逃避責任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遁時》的部首是辶(辵)和日。辶(辵)表示“走”,日表示“太陽”。它的拆分部首有7畫。
來源和繁體:
《遁時》在古代漢語中的出現已經有很長的曆史。這個詞來源于朱熹的文集《涉江采芙蓉》。繁體字是「遁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特别是在篆書和隸書時期,「遁時」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現代的簡化字寫法已經取代了許多傳統的漢字寫法,在現代常用字中,「遁時」的寫法是最普遍的形式。
例句:
1. 他總是沉湎于遊戲,對學業漠不關心,真是遁時的表現。
2. 她為了逃避痛苦的回憶,常常遁時于工作中。
3. 面對問題,我們不能遁時,而是應該主動面對并解決。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 相關組詞:遁入、遁世、時光、時間、逃避、走開
- 近義詞:逃遁、躲避、逃避、閃躲
- 反義詞:面對、直面、迎接、承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