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僞心勞日拙。”謂人做壞事,費盡心機,而越來越顯得窘困。後以“勞拙”謂徒費心力。 清 梅曾亮 《書<後漢書>後》:“聖人憂之,於是有飲射之典,有儺蠟之禮,有月吉讀法之令。奔走之,馳驟之,而不憚其勞拙。”
“勞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出自《尚書·周官》的“作德心逸日休,作僞心勞日拙”,意為行善者内心安甯、日益美好,而作僞者費盡心機卻日漸窘迫。後演變為“勞拙”,指徒費心力卻無成效的行為。
核心含義
主要形容因做壞事或方法不當而陷入困境的狀态,強調“費盡心機卻適得其反”的徒勞感。例如清代梅曾亮在《書<後漢書>後》中描述聖人教化民衆時“不憚其勞拙”,即指不懼繁瑣但未必高效的努力。
文學應用
古代詩詞中常借“勞拙”表達無奈或自嘲,如宋代韓維詩句“抱甕徒勞拙漢陰”暗喻笨拙的勞作方式,明代李夢陽的“校閱才及旬,勞拙遺安枕”則體現事務繁雜後的疲憊感。
現代理解
當代語境中,該詞可引申為對低效努力或錯誤方向的概括,但需注意其古典色彩較濃,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提示:如需具體古籍例句或進一步分析,可參考《尚書》原文及清代文學評論。
勞拙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具有特定的意義。下面将詳細介紹勞拙的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
勞拙指的是工作或努力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困難、艱苦和不得力。它主要用來形容人的狀态或工作過程的不順利。
勞拙由兩個部首組成:力(力部首)和拙(手部首)。力部首代表力量,拙部首代表手的動作。
按照部首的順序來數,勞拙的筆畫順序為:“力”字3畫和“手”字4畫,總共7畫。
勞拙源于古漢語,最早出現在《論語·述而》一章中。它被用來描述人們在學習和工作中的困難和努力。
勞拙的繁體形式為「勞拙」。
在古代,勞拙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古時候漢字寫法分别為「勞」和「拙」。
以下是勞拙在句子中的用法示例:
他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勞拙,但從不放棄。
學習新的技能需要付出勞拙的努力。
勞拙可以進行組詞,例如:
勞苦、勞碌、拙劣、拙笨等。
與勞拙近義的詞彙有辛勞、勤奮。反義詞則有輕松、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