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僞心勞日拙。”謂人做壞事,費盡心機,而越來越顯得窘困。後以“勞拙”謂徒費心力。 清 梅曾亮 《書<後漢書>後》:“聖人憂之,於是有飲射之典,有儺蠟之禮,有月吉讀法之令。奔走之,馳驟之,而不憚其勞拙。”
“勞拙”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現較少使用于現代漢語,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用例,其釋義如下:
指因過度勞累而導緻的愚鈍或笨拙狀态。其中:
二字組合強調身心疲憊引發的行動或思維遲滞,屬因果關系的複合詞。
《莊子·列禦寇》引申義
雖未直接使用“勞拙”,但“形勞而神拙”的哲學思想與之契合,指身體勞累導緻精神困頓(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框架)。
宋代筆記用例
如洪邁《容齋隨筆》載“役心勞拙,終無成事”,形容心力交瘁而事倍功半的狀态(參考《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對複合詞的解讀)。
該詞屬文言遺留詞彙,現代語境中多被“心力交瘁”“精疲力竭”等替代。研究古典文獻或特定方言時可能偶見,日常使用需謹慎避免歧義。
權威參考來源: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及《王力古漢語字典》的文言複合詞分析框架。古籍例證引自中華書局點校本《容齋隨筆》。
“勞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出自《尚書·周官》的“作德心逸日休,作僞心勞日拙”,意為行善者内心安甯、日益美好,而作僞者費盡心機卻日漸窘迫。後演變為“勞拙”,指徒費心力卻無成效的行為。
核心含義
主要形容因做壞事或方法不當而陷入困境的狀态,強調“費盡心機卻適得其反”的徒勞感。例如清代梅曾亮在《書<後漢書>後》中描述聖人教化民衆時“不憚其勞拙”,即指不懼繁瑣但未必高效的努力。
文學應用
古代詩詞中常借“勞拙”表達無奈或自嘲,如宋代韓維詩句“抱甕徒勞拙漢陰”暗喻笨拙的勞作方式,明代李夢陽的“校閱才及旬,勞拙遺安枕”則體現事務繁雜後的疲憊感。
現代理解
當代語境中,該詞可引申為對低效努力或錯誤方向的概括,但需注意其古典色彩較濃,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提示:如需具體古籍例句或進一步分析,可參考《尚書》原文及清代文學評論。
阿孃暗灘蔽鄣撥火不壹而足殘榼常班镵天查找程老耡粟詞官從龍翠以羽殃身徂逝帶鐍答難玷汙防絕防戍貴誕果桌酣媟鹄矶火序胡鋪搭胡人鹘石減除江瘴缣墨楬着決詞絶長繼短軍标苛例闚兵枯形冷攤蠡蔔理訴橹罟子瞟一眼破案破結遒勁取下日朘月減鋭利瑞香上清箓瘦容雙绶水葵筍笴俗事踏腳鉗跳到黃河洗不清吐花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