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名。寄生在竹子根部的一種真菌,形狀像兔糞。幹燥後質地堅硬,外皮黑褐色,内部白色,有苦味,是驅蟲的特效藥。《神農本草經》卷三:“雷丸,味苦寒。主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兒百病。生山谷。”《說郛》卷三二引 宋 範正敏 《遯齋閑覽·應聲蟲》:“ 勔 ( 楊勔 )如言,讀至雷丸,蟲忽無聲,乃頓餌數粒,遂愈。”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詩三》:“君欲學詩,必須先服巴豆、雷丸,下盡胸中程文策套,然後以《楚詞》、《文選》為冷粥補之,始可語詩也。”
“雷丸”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來源與性狀
雷丸是白蘑科真菌雷丸的幹燥菌核,多寄生在竹根或腐竹蔸下,主産于甘肅、四川、雲南等地。其外形呈類球形或不規則團塊,表面黑褐色,斷面白色或灰黃色,有黃白色大理石紋理。因常在雷雨後采挖,故得名“雷丸”。
藥性功效
性味苦寒,歸胃、大腸經,具有殺蟲消積的功效。臨床主要用于:
用法與禁忌
發音為“léi wán”,形容聲音極大、震耳欲聾,如雷鳴般響亮。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更多語境下“雷丸”指代中藥材。
如需進一步了解藥物炮制或古籍記載,可查看來源網頁。
《雷丸》(léi wán)是一個漢字詞語,它包含了兩個字:雷和丸。雷指的是響亮的雷聲,丸指的是小圓形的物體。通過組合在一起,雷丸表達了“響亮而圓形的物體”的含義。
雷丸的拆分部首是“雨”和“丸”,其中“雨”是雷的部首,而“丸”是丸的部首。雷的筆畫數為13,丸的筆畫數為4。
雷丸一詞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文獻記載,但可以推測它可能與古代民間的神話故事有關。雷丸聽起來像是形容一種神奇的寶物或神力,可能與古代民間神話中的情節相關。
在繁體中,雷丸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雷丸」。
古代寫雷丸的漢字并沒有特定的形态,因為它是一個比較新的詞彙。古代漢字主要用于記錄古代的事物、人物和傳統。所以雷丸這個詞彙在古代并沒有出現。
1. 在暴風雨中,雷丸不斷地轟鳴。
2. 他手中握着一個雷丸,準備投擲給敵人。
雷雨、雷鳴、丸子、子彈
雷鳴、劍響、霹靂
寂靜、平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