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逖聞。常表示恭敬。 漢 司馬相如 《封禅文》:“率邇者踵武,逖聽者風聲。” 唐 楊譚 《兵部奏劍南節度破西山賊露布》:“ 顓頊 有 共工 之陣,以平水害,逖聽前古。”《*********日記·一九二六年九月十七日》:“我軍進攻 贛 境節節勝利,逖聽之下,不勝鼓舞。”
“逖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逖聽”指遠道聽聞,常帶有恭敬、莊重的語境色彩。其中“逖”意為“遠”,“聽”即聽聞,合起來表示從遠處聽到消息或傳聞。
古代文獻中的用例:
現代用法: 多用于書信或正式場合的客套語,如“逖聽鴻名”(對他人名聲的敬稱)。
“逖聽”是兼具空間距離與情感色彩的詞彙,既指物理上的“遠距離聽聞”,也包含對聽聞對象的尊重态度。其常見于古代文賦、奏章及現代書面表達中,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等來源。
逖聽(tì tīng)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覺察或察覺事物發生變化并加以傾聽的意思。
逖聽的拆分部首是辶(走),筆畫數是11。
逖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爾雅·釋诂》。在傳統的繁體字中,逖聽的寫法是遞聽。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逖聽曾以「視聽」的形式出現。
他逖聽到了遠處傳來的汽車鳴笛聲。
逖聽在組詞中可以作為動詞或名詞出現,常見的搭配有逖聽聲音、逖聽警報、逖聽消息等。
逖聽的近義詞包括聽覺敏銳、嗅覺靈敏、洞察力強等。
逖聽的反義詞可以有不懂、忽視、疏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