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闱的意思、兩闱的詳細解釋
兩闱的解釋
(1).借指兩個宮廷機構。闱,皇宮寝側的小門。《文選·顔延之<直東宮答鄭尚書>詩》:“兩闈阻通軌,對禁限清風。” 李善 注:“兩闈,謂東宮及中臺也。” 唐 蘇味道 《贈封禦史入台》詩:“故事推三獨,茲辰對兩闈。”
(2).春闱和秋闱的合稱。科舉時代6*考試舉人、進士的場叫闱,進士考試在春天,舉人考試在秋天,故稱。 嚴複 《救亡決論》:“每逢春秋兩闈,闈内外所張文告,使不習者觀之,未有不欲股弁者。”
詞語分解
- 兩的解釋 兩 (兩) ǎ 數目,二。一般用于量詞和“個、半、千、萬、億”前:兩個黃鹂。兩本書。 雙方:兩可。兩邊。兩便(客套用語,彼此方便)。兩旁。兩側。兩袖清風。兩敗俱傷。 中國市制重量單位:十兩(一市斤。舊制為十六兩一市斤)。半斤八兩(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含貶義)。 表示不定數目:兩下子。兩着兒(乷 )。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闱的解釋 闱 (闈) é 古代宮室兩側的小門。 後妃居處:宮闱。 父母居室:庭闱。 科舉時代稱試院:春闱。秋闱。闱墨(清代每屆鄉試會試的試卷,由禮部選定錄取的文章,編刻成書)。 筆畫數:; 部首:門;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兩闱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兩闱”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借指兩個宮廷機構
- 具體解釋:這裡的“闱”指皇宮寝殿側面的小門,常代指宮廷内部的重要機構。例如,唐代文獻中曾用“兩闱”分别指代東宮(太子居所)和中台(中央行政機構)。
- 文獻例證:唐代蘇味道在《贈封禦史入台》詩中提到“茲辰對兩闱”,《文選·顔延之<直東宮答鄭尚書>詩》亦用“兩闱”區分東宮與中台。
2.科舉考試中春闱與秋闱的合稱
- 春闱:指明清時期每三年一次的會試(進士考試),通常在春季舉行,考場設在京城。
- 秋闱:指鄉試(舉人考試),每三年秋季在各省城舉行,考中者稱舉人。
- 曆史背景:科舉制度中,“闱”專指考場,因此“兩闱”成為春試和秋試的代稱,如清代嚴複在《救亡決論》中提及“春秋兩闱”。
補充說明
- 字形解析:“闱”字從“門”部,本義為宮室側門,後引申為考試場所(如“春闱”“秋闱”)。
- 權威性參考:建議結合高權威性來源(如、5、6)理解其詳細用法及曆史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兩闱》的意思
《兩闱》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古代祭祀活動中的兩個祭壇,分别用來祭祀天神和地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兩闱》的拆分部首為“門”和“高”,拆分筆畫為8畫。
來源和繁體
《兩闱》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制度,是先秦時期人們祭祀天地神明的一種儀式。
在繁體字中,《兩闱》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形态還不夠規範統一,對于《兩闱》這個詞的寫法也存在一些差異。
其中一種古代寫法是:“兩闈”。這種寫法更加接近《兩闱》的現代寫法。
例句
1. 為了祭祀神明,人們在兩闱前焚香祈禱。
2. 古代帝王親自主持廟會,在兩闱上祭祀天地神靈。
組詞
兩闱并不常見于組詞,因為它通常作為一個整體的詞語出現。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兩廟”、“兩壇”等,都指的是同樣用于祭祀天地的兩個場所。
反義詞
由于《兩闱》是指具體的祭壇,它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