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inter;artist] 即畫家、畫匠
文人畫士。——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文人畫士孤癖。
畫士之禍。
本作文人畫士。
對從事繪畫者的美稱。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詞采》:“予謂:既工此道,當如畫士之傳真,閨女之刺繡,一筆稍差,便慮神情不似,一針偶缺,即防花鳥變形。” 清 龔自珍 《病梅館記》:“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衣衣道人》:“ 乾隆 初,宗室 杜公 某任 安徽 按察使時,有畫士年九十餘,相貌偉然,自號 衣衣道人 , 杜公 善遇之。”
“畫士”是漢語中對繪畫者的美稱,主要指代畫家或畫匠。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畫士即“畫家、畫匠”,泛指以繪畫為職業或擅長繪畫的人。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尤其在清代文人作品中頻繁出現。
曆史背景與文學引用
近義詞與使用場景
近義詞包括“畫家”“畫匠”,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隱含對繪畫技藝的尊重。例如清代昭槤在《嘯亭雜錄》中以“畫士”稱呼擅長繪畫的宗室成員。
畫士一詞兼具職業屬性與文化内涵,既指代繪畫者的身份,也承載了古代文人對藝術創作的理想化要求。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清代文獻如《病梅館記》等原文。
《畫士》是指擅長繪畫的藝術家或專門從事繪畫創作的人。他們通過運用色彩、線條、形式等藝術元素,将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和表達轉化為具有美學意義的作品。
《畫士》的拆分部首是“田”和“大”,其筆畫數分别為5和5。
《畫士》在漢語中使用較廣泛,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畫士」。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同一個字可以有不同的寫法。關于《畫士》這個詞的古時候寫法主要有「畫士」、「畫師」等。
1. 他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畫士,他的作品充滿了藝術感與美感。
2. 這位畫士擅長山水畫,他的作品給人以甯靜和舒適的感覺。
畫壇、畫家、畫廊、畫室、畫作、畫冊等。
畫家、繪畫家、美術家。
文人、書法家、工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