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京邑的意思、京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京邑的解釋

[capital] 京城

洞庭之與京邑。——唐· 李朝威《柳毅傳》

詳細解釋

京都。 漢 張衡 《東京賦》:“京邑翼翼,四方所視。” 唐 杜審言 《贈蘇味道》詩:“輿駕還京邑,朋遊滿旁畿。”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京邑之盛,莫如今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京邑(jīng y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國都及其周邊區域,常見于古代文獻。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層解析其釋義與用法:


一、核心釋義

  1. 國都所在地

    指帝王所在的都城及直轄區域,常與“京師”“京都”同義。

    例: 《後漢書·馮衍傳》載:“遷都京邑,以正王畿。”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卷,第125頁。

  2. 京畿地區的行政概念

    特指都城周邊的行政轄區,如漢代“三輔”、唐代“京兆府”等。

    例: 《宋書·州郡志》:“京邑所治,置尹以統之。”

    來源: 《辭源》(修訂本)第1冊,第78頁。


二、詞源與構詞


三、語用特征

  1. 曆史語境

    多用于描述秦漢至明清的都城體系,如洛陽、長安、汴梁等。

    例: 班固《西都賦》:“京邑翼翼,四方所視。”

    來源: 《全漢賦校注》,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常象征權力中樞或繁華之地,如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以“京邑”指建康(今南京)。

    來源: 《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四、現代語義流變

當代漢語中,“京邑”已罕用,其概念由“首都”“京城”等替代,但仍保留于曆史研究及古籍注釋中。


附注:權威參考來源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引自《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國家級辭書,并标注文獻用例出處。因古籍原文的線上公開版本需通過專業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獲取,此處暫不提供鍊接;建議讀者通過圖書館或學術平台查閱紙質/電子版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京邑”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一、京都/國都

指國家的都城或重要城市,常用于古代文獻中。例如:

二、春秋時期鄭國地名

位于今河南省鄭州市荥陽區東南10公裡處的京襄城村,具體為春秋時期鄭莊公分封其弟叔段的領地。這一地名的記載可見于《左傳·隱公元年》。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年偕老拜折子半農半牧區辦梓變侮憋悶鄙概不法常可彩絢策錣腸梗阻徹頭徹尾楚劍詞苑怠縱典錢都寺頓空耳扒防表焚靡幹季各别瓜綿龜箓歸一翰牍後祖火怪踐政解奚幾研跼踧俊壯恪勤狂狺濫祠畾落零敲碎打楙楙蒙難漠如木鳳銜書泥牛前輩僑家輕舠七澤如意娘撒貨生類慴讋收解説長話短素績陀頭吳石校花下死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