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借指官職。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三·洪遂初》:“不是青雲不緻身,自嗟無學久因循。七年米帳今朝算,落得儒巾博吏巾。”
“吏巾”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古代官吏佩戴的帽子,後引申為官職的象征。該詞由“吏”(指低級官吏)和“巾”(頭飾)組合而成,字面意義即官吏的帽飾。
主要見于明代郎瑛《七修類稿·詩文三·洪遂初》中的詩句:
“不是青雲不緻身,自嗟無學久因循。七年米帳今朝算,落得儒巾博吏巾。”
此處通過“儒巾”(文人頭巾)與“吏巾”對比,表達從文人身份轉向仕途的境遇變化,凸顯“吏巾”代指官職的象征意義。
部分文獻(如、7)提到,“吏”特指未入品級的基層公務人員,而“吏巾”可能專指這類低階官吏的帽飾,與高階官員的冠冕形成區别。
“吏巾”既是古代官吏的實用頭飾,也是官職的文化符號,常見于古典詩文以隱喻仕途變遷。
《吏巾》是一種中國古代官員佩戴的頭巾,象征其身份和地位。吏巾是古代中國吏部官員的标志,吏巾受到尊重,代表着政府的權威。
《吏巾》一詞的部首是口,總共有6個筆畫。
吏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和制度。古代的官員頭戴不同種類的巾帽來表明他們的地位和職責,在這些巾帽中,有一個特殊的頭巾形式發展成為了吏巾。
《吏巾》的繁體字為「吏巾」。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吏巾的字形可能有所變化。然而,這種字形的變化隨時間流逝,目前沒有具體的記錄可以展示其古時候的寫法。
他戴上了吏巾,顯示出他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官員。
吏巾-服從-服從-官吏-官員-巾帽-頭巾
吏巾的近義詞是官帽。
吏巾的反義詞是百姓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