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托;詐稱。《後漢書·隗嚣傳》:“矯託天命,僞作符書,欺惑衆庶,震怒上帝。”《新唐書·傅奕傳》:“生死壽夭,本諸自然;刑德威福,繫之人主。今其徒矯託,皆雲由佛,攘天理,竊主權。”《明史·黃克缵傳》:“於是外議紛紜,鹹言前此上諭,悉出 王安 矯託。” 清 趙翼 《瓯北詩話·李青蓮詩》:“ 青蓮 少好學仙,故登真度世之志,十詩而九。蓋出於性之所嗜,非矯託也。”
“矯讬”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源和語境分析:
字義拆解
組合含義 二字連用指通過僞造或虛假手段假借某種名義,常見于古籍中描述詐稱權威的行為。例如:
“矯讬天命”指假借天意行事(類似《後漢書》中“矯稱神怪”的用法)。
近義詞辨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言語境,現代漢語中已被“假托”“冒用”等詞替代。若在當代文本中出現,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屬于生僻用法或筆誤。
建議:若該詞出自具體文獻,可提供原文段落以便更精準解讀。
矯讬(jiǎo tǎ)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矢”和“舌”組成。
“矢”是表示箭的意思,它是由兩個“丨”組成,“丨”是上行下去的直線。而“舌”是表示舌頭的意思,它是由三個“一”組成,呈現平滑的隆起形狀。
矯讬一詞是在金朝時期,由當時的文學家王宗稷所創造的。它的意義是指“矯正,改正”。
在金朝時期,字形繁體字是“矯託”,其中的“託”是由“言”和“壽”組成,表示“壽命,人的一生”。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矯讬一詞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是以毛筆為工具,字形呈現一種書法風格,趨向于草書或隸書的樣式。
矯讬在古代的字形是由一系列的筆畫構成。有點的橫畫稱為橫折,下向右,上傳的點線稱為旁注,從上至下的勾稱為橫雙撇,向右上斜撇稱為橫折鈎。通過這些結構相互穿插組合,形成了古代漢字書寫的排列。
1. 他矯讬了自己過去的錯誤思想,轉而更加勤奮工作。
2. 這本書對于矯讬我們的不良習慣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議。
組詞:矯正、矯枉過正、矯揉造作。
近義詞:糾正、改正、修正。
反義詞:執迷、固執、堅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