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遁迹的意思、遁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遁迹的解释

[withdraw from society and lead a hermit's life] 避世;隐居;使人不知踪迹

遁迹空门

详细解释

亦作“遯跡”。见“ 遁迹 ”。


亦作“ 遁跡 ”。亦作“遯蹟”。亦作“遯跡”。犹隐居;隐迹。《晋书·文苑传·李充》:“政异徵辞,拔本塞源,遁迹永日,寻响穷年,刻意离性而失其常然。” 南朝 宋 鲍照 《秋夜诗》之二:“遁跡避纷喧,货农栖寂寞。” 唐 许浑 《泛溪》诗:“遯迹驱鸡吏,冥心失马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惟二翁不知何许人,遁迹深山,似亦修道之士,何以所为乃如此?” 碧野 《江汉行·荆山之玉》:“这 漳河 水库,澄碧明丽,使人联想到 荆山 之玉。它会不会是遁迹于人间的灵玉的化身?”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遁迹”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ùn jì”,其核心含义指避世隐居,隐藏行踪不为人知。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指逃避世俗、隐居山林的行为,常用来形容主动脱离社会纷扰,追求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例如“遁迹空门”即指出家为僧尼()。

  2. 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晋书·文苑传》,描述李充“遁迹永日,寻响穷年”,强调长期隐居的意境。南朝鲍照的诗句“遁迹避纷喧,货农栖寂寞”进一步体现了隐居避世的生活场景()。

  3. 近义词与反义
    近义词包括“隐迹”“亡命”“避世”等,反义词则指向“入世”“显达”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状态()。

  4. 文化内涵
    该词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的思想,如《颜氏家训》提到“遁迹山林,超然尘滓”,反映了古代文人追求精神超脱的价值观()。

  5. 现代应用
    如今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描述人物主动选择远离世俗的生活方式,例如“他晚年遁迹乡野,潜心著述”。

“遁迹”不仅是一个动词性词汇,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由与宁静的精神追求。

网络扩展解释二

遁迹(dùn jì)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躲避追踪或隐匿自己的行为。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辶(辵)、右边是卓。遁迹的笔画数目总共是11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时候,最初的汉字写法为遁迹,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简化字形式。繁体字形式为遁跡。 以下是一些关于遁迹的例句: 1. 他一直遁迹藏影,没有给任何人留下线索。 2. 这个犯罪嫌疑人在警方的追踪下一度遁迹,但最终还是被捕了。 一些相关的组词包括逃遁、遁形、遁世等。近义词可以是隐藏、躲藏、消失等词语。反义词可以是出现、显露、暴露等词语。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