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遁迹的意思、遁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遁迹的解释

[withdraw from society and lead a hermit's life] 避世;隐居;使人不知踪迹

遁迹空门

详细解释

亦作“遯跡”。见“ 遁迹 ”。


亦作“ 遁跡 ”。亦作“遯蹟”。亦作“遯跡”。犹隐居;隐迹。《晋书·文苑传·李充》:“政异徵辞,拔本塞源,遁迹永日,寻响穷年,刻意离性而失其常然。” 南朝 宋 鲍照 《秋夜诗》之二:“遁跡避纷喧,货农栖寂寞。” 唐 许浑 《泛溪》诗:“遯迹驱鸡吏,冥心失马翁。”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惟二翁不知何许人,遁迹深山,似亦修道之士,何以所为乃如此?” 碧野 《江汉行·荆山之玉》:“这 漳河 水库,澄碧明丽,使人联想到 荆山 之玉。它会不会是遁迹于人间的灵玉的化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遁迹(dùn jì)是汉语中的文言词汇,指隐居避世、隐匿行踪的行为或状态。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分项解析其含义与用法:


一、核心释义

  1. 隐匿踪迹

    指主动隐藏行踪,远离世俗生活。

    例证:

    《后汉书·逸民传》:“遁迹深山,终身不返。”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2. 避世隐居

    强调逃避尘世纷扰,追求超脱的生活态度。

    例证:

    《论语·微子》载隐者桀溺曰:“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辟世”即“遁迹”之同义表达)

    (来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二、语义演变


三、权威词典定义

  1. 《汉语大词典》

    “逃避世俗,隐居不出。”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躲起来不露面;隐居:遁迹山林。”

    (来源:商务印书馆)


四、典型用例


五、近义辨析

词汇 侧重方向 情感色彩
遁迹 隐匿行踪 中性/超脱
归隐 回归田园 积极
蛰居 被动避世 略消极

参考资料:

  1. 中华书局《后汉书》点校本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3.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5. 国家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经典文献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遁迹”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ùn jì”,其核心含义指避世隐居,隐藏行踪不为人知。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指逃避世俗、隐居山林的行为,常用来形容主动脱离社会纷扰,追求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例如“遁迹空门”即指出家为僧尼()。

  2. 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晋书·文苑传》,描述李充“遁迹永日,寻响穷年”,强调长期隐居的意境。南朝鲍照的诗句“遁迹避纷喧,货农栖寂寞”进一步体现了隐居避世的生活场景()。

  3. 近义词与反义
    近义词包括“隐迹”“亡命”“避世”等,反义词则指向“入世”“显达”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状态()。

  4. 文化内涵
    该词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的思想,如《颜氏家训》提到“遁迹山林,超然尘滓”,反映了古代文人追求精神超脱的价值观()。

  5. 现代应用
    如今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描述人物主动选择远离世俗的生活方式,例如“他晚年遁迹乡野,潜心著述”。

“遁迹”不仅是一个动词性词汇,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由与宁静的精神追求。

别人正在浏览...

拔度白帢白种霸陵爆肚暴尪卑脚簿册诚惶诚惧骋绩赤乌黜否出腹打得火热黨歌大音希声点一点二雕印笃而论之方袍客反事废务废淹凫绎抚喻改编骇跳汉阴老和婉怀组户钩笺述贱位激忿填膺纠会鳞鱽柳营江龙飞榜扪搎目断鳞鸿怒放拍平譬释签爪扦子轻裴情书岂有是理屈躄上界商老生搬硬套诗料疏宕四檐送报腾跞童蒙屯合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