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枯箨的意思、枯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枯箨的解釋

(1).幹筍殼;竹皮。《三國志·蜀志·郤正傳》:“故力征以勤世,援華英而不遑,豈暇脩枯籜於榛穢哉!” 南朝 宋 鮑照 《拟行路難》詩之十:“君不見枯籜走階庭,何時復青著故莖。”

(2).謂枯竹。 明 劉基 《旅興》詩之四八:“枯籜響悲音,羈蟲振餘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枯箨(kū tuò)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枯”與“箨”二字組成,其核心含義指幹枯脫落的竹皮或筍殼。以下從字形、字義、文化内涵及實際應用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一、字義解析

    • 本義:草木失去水分而萎縮、幹萎。《說文解字》釋為“槀也”,即幹枯之意。
    • 引申義:泛指事物失去活力或生機,如“枯寂”“枯朽”。
  1. 箨(tuò)

    • 本義:竹筍外層包裹的皮殼,隨竹筍生長逐漸脫落。《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但《廣韻》注為“竹皮”。
    • 字形結構:從“竹”部,表明與竹子相關;“擇”為聲旁(部分古籍作“”),表音兼表“剝離”之意。

合成詞“枯箨”:特指竹子生長過程中自然脫落、質地幹枯的筍殼或竹皮,常堆積于竹林地表。


二、文化意象與文學象征

在古典文學中,“枯箨”常被賦予自然代謝、生命輪回的哲理:

  1. 時序更替的隱喻

    如唐代詩人王維《竹裡館》中“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雖未直寫枯箨,但竹林意象隱含新舊交替。枯箨作為竹類新陳代謝的産物,象征季節流轉與生命循環。

  2. 淡泊隱逸的意象

    枯箨脫離竹體後歸于塵土,契合道家“返璞歸真”思想。宋代林逋《山園小梅》以“疏影橫斜”寫竹,枯箨之寂寥暗合隱士超脫塵世的心境。


三、植物學特征

從植物學角度,枯箨的科學屬性如下:


四、應用場景

  1. 傳統工藝

    枯箨曾用于制作草鞋、鬥笠等民間用具,如福建畲族以竹箨編織防雨蓑衣(《中國民族服飾研究》)。

  2. 園林景觀

    園林設計中保留地表枯箨,可營造“竹徑通幽”的自然野趣,如蘇州滄浪亭的竹林景觀。

  3. 文學修辭

    現代文學常用“如枯箨委地”比喻事物衰敗或人才遭棄置,如魯迅雜文中的批判性隱喻。


權威參考文獻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2016年。定義“箨”為“竹筍上一片一片的皮”。

    查看鍊接(商務印書館官網)

  2. 《漢語大字典》

    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詳釋“箨”的字形演變及古文獻用例。

    線上檢索(中華語文知識庫)

  3. 《中國植物志》

    科學出版社。“竹類”條目描述箨的生物學特性。

    參考條目(中國科學院植物志電子版)


“枯箨”既是竹類生長的自然産物,亦承載着豐富的文化意蘊,其釋義需結合文字學、文學及自然科學多維視角方能完整呈現。

網絡擴展解釋

“枯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與比喻兩個層面理解:

  1. 字面含義
    指幹枯的竹皮或筍殼()。竹子生長過程中,外層包裹的箨片(竹皮)會逐漸脫落,若這些箨片失去水分變得幹癟脆弱,即稱為“枯箨”。例如南朝鮑照的詩句“枯籜走階庭”,便是以枯箨的凋零暗喻時光流逝()。

  2. 比喻意義
    形容事物或人的狀态貧乏空洞、缺乏生機。如形容才能平庸、精神萎靡,或内容空洞無實質()。明代劉基的“枯籜響悲音”則用其營造蕭瑟意境,映射内心的孤寂()。

總結
該詞兼具自然意象與人文隱喻,既可用于描繪竹子的枯萎形态,也可借物喻人,表達對貧瘠、衰敗狀态的批判或感懷。

别人正在浏覽...

白眼窩班曆本息褊逼駁瑕禅話赤書寵臣穿度出處殊途出角大刀會大副钿砌疊遍地公動履煩心弗庭歡暢黃金颡甲蟲佳絕煎膠續弦教職員家祖計都戒慎潔水金絲雀計日而俟聚攏痾癢老歸遼隧藜蕨買笑迎歡密人迷鄉匿曜炮燥潑辣騎将秋魄齊賬曲國麴糵上梢哨官神碑收攤子私德肆志松溜夙達歲月不待人素殼捅咕五獸箫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