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 have an opportunity to bring one's ability into full play] 蛟龍欣逢雨水。喻指君主得民心;英雄逢時大有憑藉、施展之機
所謂蛟龍得水之秋,自此一舉,此後不複與諸君伍矣。——《北史》
(1).蛟龍得到了水,就能興雲作霧,騰躍太空。《管子·形勢》:“人主待得民,而後成其威,故曰: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載也。”原比喻人主得民心,即能成其威望,有所作為。後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魏書·楊大眼傳》:“ 李沖 典選征官, 楊大眼 往求,弗許。 大眼 出一技,見者驚嘆, 沖 遂用為軍主。 大眼 顧謂同僚曰:‘吾之今日,所謂蛟龍得水之秋,自此一舉,不復與諸君齊列矣。’” 唐 李商隱 《代李玄為東兆公祭蕭侍郎文》:“及春闈獻藝,會府試才,騏驥出塵,蛟龍得水。”
(2).比喻解除困厄。《封神演義》第二十回:“ 西伯 誇官先飲宴,蛟龍得水離泥沙。”
“蛟龍得水”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字面指蛟龍(傳說中能興雲雨的神異生物)獲得水源後便能騰飛。比喻有才能的人遇到適宜環境或時機,得以施展抱負。也可引申為擺脫困境,獲得發展機會。
最早見于《管子·形勢》:“人主待得民,而後成其威,故曰: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北魏時期楊大眼通過展示武藝獲得主帥職位并成功立功的故事,成為該成語的典型應用案例。
與“如魚得水”“龍歸大海”等成語意境相似,均強調環境與才能的契合。
提示:若需查看成語故事細節或更多例句,完整内容。
《蛟龍得水》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人處在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中,得到了發展機會,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蛟龍得水》包含兩個字,分别是“蛟”和“龍”。
“蛟”字的部首是“虍”,它的筆畫數是10畫。
“龍”字的部首是“龍”, 它的筆畫數是16畫。
《蛟龍得水》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傳說中,蛟龍是水中神奇的生物,能夠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動。我們可以将蛟龍比喻為人才,而水則是人才的舞台。當人才處在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中,就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取得成功。
《蛟龍得水》這個成語的繁體字寫作《蟭龍得水》。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一定的變化,《蛟龍得水》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蟭龍得水》。
他在這個新公司的工作環境中确實如蛟龍得水,迅速得到了重要提升。
蛟龍潛藏、得水亦得天、得水長在
魚得水、鵬程萬裡
魚失水、雲霧重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