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的《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十篇,相傳為 孔子 所作,總稱“十翼”。翼,輔助。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於是《易》張十翼,《書》标七觀。” 唐 孔穎達 《周易正義序》:“若夫龍出於 河 ,則八卦宣其象;麟傷於 澤 ,則十翼彰其用。” 章炳麟 《四惑論》:“《傳》(《易傳》)曰:‘蠱者事也。’ 伏曼容 曰:‘蠱,惑亂也。萬事從惑而起,故以蠱為事。二經、十翼,可貴者此四字耳。’”
“十翼”是《周易》的重要注釋性文獻,傳統上被認為是孔子對《易經》的闡釋,具體解釋如下:
“十翼”即《易傳》,是對《周易》的注解與擴展,包含十篇輔助性文章。其名稱“翼”意為輔助,旨在幫助理解《易經》的深奧義理。
十篇分别為:
傳統觀點認為“十翼”為孔子所作(見《史記》等),但清代學者如姚際恒、康有為提出質疑,認為部分篇章可能由後人增補或假托。
“十翼”是《周易》從占卜書升華為哲學經典的關鍵,其思想深刻影響了儒家、道家及後世易學發展,甚至成為科舉考試内容之一。
在漢語語境中,“十翼”也可比喻對事物的詳細注解,如文獻附錄或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研究,可參考《史記·孔子世家》及《易緯·乾坤鑿度》等典籍。
《十翼》是指儒家經典《周易》的十篇注解,分别由不同的學派在先秦時期所寫。它們的目的是解釋《周易》經文中的意思,加深人們對于宇宙運行規律和人生哲學的理解。
《十翼》的拆分部首為「習」,其部首為「羽」,筆畫數為21畫。
《十翼》是最早的《周易》注疏,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它們的作者有孔子的弟子及其後的學者們。其中最知名的注疏是孔子的弟子朱熹的注疏,對于後世的《周易》研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十翼》的繁體字為「十翼」,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
在古代,「翅」的寫法有所不同,部分可能會将它寫作「翅」,但「習」的基本形态沒有改變。
下面是一個示例句子,演示如何使用「十翼」這個詞:
我正在研究《十翼》,以期深入了解《周易》的智慧。
組詞:《十翼》經典,十翼學派,十翼注疏。
近義詞:《周易》注疏,《周易》解讀。
反義詞:《周易》原文,無注解版《周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