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鞴的意思、射鞴的詳細解釋
射鞴的解釋
1.亦作"射鞲"。
2.射箭用的皮制臂套。
詞語分解
- 射的解釋 射 è 放箭:射箭。後羿射日。 用推力或彈力送出 * 等:射擊。掃射。發射。射程。射手。 氣體或液體等受到壓力迅速流出:噴射。注射。 放出光、熱、電波等:射電。輻射。射線。照射。反射。 有所指:暗射。影
- 鞴的解釋 鞴 è 把鞍辔等套在馬身上。 〔鞲鞴〕見“ 古代的鼓風吹火器。鞲”。 筆畫數:; 部首:革;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射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射鞴”(shè gōu)指射箭時佩戴的皮制臂套,主要用于保護左臂,防止弓弦回彈造成擦傷。該詞在古籍中亦寫作“射鞲”或“射韝”,屬于異體字現象。
2.曆史文獻依據
- 《儀禮·鄉射禮》:漢代鄭玄注釋“遂,射韝也,以韋(皮革)為之,所以遂弦者也”,表明其材質為皮革,功能與弓弦相關。
- 《說文解字》:清代段玉裁進一步解釋,“射韝”在《詩經》中稱“拾”,《禮經》中稱“遂”,《内則》中稱“捍”,實為同一類護具的不同名稱。
- 文學作品:唐代沈佺期《獨坐憶舊遊》有“宮人罷射鞲”之句,反映其實際使用場景。
3.功能與使用場景
射鞴是古代射禮或軍事訓練中的必備護具,通常佩戴于左臂(因右手拉弦)。其作用類似現代運動護具,兼具實用性與禮儀性。
4.相關詞彙辨析
- 異體字:“射鞲”“射韝”均為同一物的不同寫法。
- 别稱:因時代和典籍差異,又稱“拾”“遂”“捍”等,但核心指向護臂工具。
若需更深入研究,建議參考《儀禮》《說文解字注》等權威古籍或專業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射鞴
射鞴(shè bèi)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射:部首為弓,總筆畫數為5。
鞴:部首為革,總筆畫數為18。
來源
射鞴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成公十四年》中,原意是用弓射箭來推動鞴(béi,古代用來将谷物風揚淨糠秕的一種器具)。
繁體
射鞴的繁體字為「射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射鞴的漢字寫法有一些變化。例如:射的古代寫法為「射」,鞴的古代寫法為「鞞」。
例句
他用射鞴将谷物風揚淨糠秕。
組詞
射箭、射擊、射中、射手、射程、射線。
近義詞
射矢、射球,射箭。
反義詞
收鞴、停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