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候鴈的意思、候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候鴈的解釋

亦作“ 候雁 ”。雁屬候鳥,每年春分後飛往北方,秋分後飛回南方,往來有定時,故稱雁鳥為候雁。《呂氏春秋·孟春》:“候鴈北。” 高誘 注:“候時之鴈,從 彭蠡 來,北過至北極之沙漠也。”《淮南子·時則訓》:“涼風至,候鴈來。”《文選·左思<吳都賦>》:“鶢鶋避風,候鴈造 江 。” 李善 注:“鴈應候而南來。” 唐 權德輿 《送鄭秀才貢舉》詩:“晚色平蕪遠,秋聲候雁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候鴈(hòu yàn)是漢語中對大雁的古稱或雅稱,特指那些隨季節變化而定期遷徙的雁類鳥類。其核心含義體現在“候”字上,強調了大雁作為候鳥,感知氣候變遷、守時南來北往的習性。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字義與構詞:

    • 候 (hòu): 本義指守望、觀測,引申為時節、季節待、征兆。在此詞中,特指季節、時令,強調其行為與氣候、時間密切相關。
    • 鴈 (yàn): 即“雁”的異體字或古字,指雁科鳥類,大型遊禽,常成群活動。
    • 候鴈: 組合起來,意為“感知時節(而遷徙)的雁”,直接點明了這類鳥最顯著的行為特征——季節性遷徙。
  2. 核心釋義: 候鴈指的就是大雁,尤其側重于其作為候鳥的屬性。它們通常在秋季天氣轉冷時從北方繁殖地飛往南方越冬地(如中國長江中下遊、南方沿海),春季天氣回暖時又從南方飛回北方繁殖。這種年複一年、守時不變的遷徙行為,是“候”字最生動的體現。

  3. 古籍例證與文化内涵:

    • 《呂氏春秋·孟春紀》: “候鴈北。” (記載了孟春正月,候雁開始北飛,象征着春天的到來和萬物複蘇)。
    • 《禮記·月令》: 在描述不同月份物候時,多次提到“鴻鴈來”(秋季)、“候鴈北”(春季),将候鴈的遷徙作為重要的季節标志物,用于指導農事和生活。
    • 《說文解字》對“鴈”的解釋: “鴈,鳥也。從隹從人,廠聲。讀若鴈。或從鳥。” 雖未直接解釋“候鴈”,但奠定了“鴈”作為鳥類名稱的基礎。段玉裁注常引古籍說明其習性。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候鴈(大雁)因其遷徙的規律性、群體的秩序性(如人字形或一字形隊列),常被賦予守信、忠貞(一夫一妻)、思鄉、傳遞音信等象征意義,常見于詩詞歌賦。
  4. 現代漢語中的使用: “候鴈”一詞在現代漢語日常交流中已較少使用,多被“大雁”、“鴻雁”等稱呼取代。但在古籍閱讀、文史研究、詩詞鑒賞或特定書面語(如仿古、雅稱) 中仍會出現,用于指代大雁并強調其候鳥特性。在生物學領域,則更常使用“雁”或具體的種名(如豆雁、鴻雁、灰雁等)。

  5. 字形與讀音:

    • 字形: 候(亻侯)、鴈(廠倠鳥,或簡化為雁)。
    • 讀音: 候 (hòu),第四聲;鴈/雁 (yàn),第四聲。

“候鴈”是一個古雅且内涵豐富的詞彙,專指那些隨季節更替而規律性遷徙的大雁。其核心意義在于“候”字所蘊含的時節性、規律性,生動體現了古人觀察自然、将鳥類行為與氣候變遷緊密聯繫的生活智慧。它不僅是重要的物候标志,也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意蘊。

主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候鴈”是“候雁”的異體寫法,指大雁作為候鳥的習性,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候鴈”即“候雁”,指大雁因季節變化而遷徙的特性。春分後飛往北方,秋分後返回南方,往來時間規律,故稱“候雁”。

  2. 單字釋義

    • 候:本義為“守望、觀察”,如《說文解字》提到“矦,伺望也”,後引申為等待、時節等含義。此處指通過觀察雁的遷徙判斷季節。
    • 鴈:同“雁”,指大雁,一種大型候鳥。

二、古籍引用

古代文獻中多次提及候雁的習性:

三、文化意義

古人将候雁視為物候标志,通過其遷徙規律指導農事活動,體現了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利用。此外,雁的“守信”特性也常被賦予忠貞、守時的象征意義。

四、現代理解

現代生物學中,大雁屬于雁形目鴨科,遷徙路線橫跨南北半球,飛行時呈“人”字形隊列以節省體力,這一行為仍被廣泛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闇機白本拜問備要贲華鼻氣播德敞罔産科陳榻沖儉楚妃歎疵禮大婦打通狀的切點穢電驅鼎司都亭匪親紛撓格文官等黃箓醮歡盟火工道人煎敖嫉惡若仇迥徹罍觞冷峭兩情缱绻領喏龍攢灤州影扪心無愧綿濛摩睺羅南維辟隱前隊強人所難權教認雞作鳳人心所歸容民撒貨神荼郁壘世資耍賴皮鼠屎淘浚魏強甕精香頭銜淚顯立先我着鞭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