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候雁 ”。雁屬候鳥,每年春分後飛往北方,秋分後飛回南方,往來有定時,故稱雁鳥為候雁。《呂氏春秋·孟春》:“候鴈北。” 高誘 注:“候時之鴈,從 彭蠡 來,北過至北極之沙漠也。”《淮南子·時則訓》:“涼風至,候鴈來。”《文選·左思<吳都賦>》:“鶢鶋避風,候鴈造 江 。” 李善 注:“鴈應候而南來。” 唐 權德輿 《送鄭秀才貢舉》詩:“晚色平蕪遠,秋聲候雁多。”
“候鴈”是“候雁”的異體寫法,指大雁作為候鳥的習性,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基本含義
“候鴈”即“候雁”,指大雁因季節變化而遷徙的特性。春分後飛往北方,秋分後返回南方,往來時間規律,故稱“候雁”。
單字釋義
古代文獻中多次提及候雁的習性:
古人将候雁視為物候标志,通過其遷徙規律指導農事活動,體現了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利用。此外,雁的“守信”特性也常被賦予忠貞、守時的象征意義。
現代生物學中,大雁屬于雁形目鴨科,遷徙路線橫跨南北半球,飛行時呈“人”字形隊列以節省體力,這一行為仍被廣泛研究。
《候鴈》(hòu yàn)一詞指的是候鳥的行為。候鳥是因為氣候變化而進行遷徙的鳥類。這些鳥類根據季節的不同,在不同的地區之間進行周期性的遷徙。
《候鴈》一詞由“候”和“鴈”兩個部分組成。
《候鴈》一詞是中文語言的成語。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這個成語傳達了候鳥遷徙的意象,象征着季節的變遷和自然的規律。
在繁體中文中,候鴈的寫法為「候鴈」。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候鴈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不過,這個成語的意義和表達方式并沒有發生改變。
以下是一些使用《候鴈》這個成語的例句:
一些與《候鴈》相關的組詞:
近義詞:遷徙、飛渡、旅行
反義詞:定居、滞留、栖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