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憤的意思、悲憤的詳細解釋
悲憤的解釋
[grief and indignation] 悲痛憤怒
悲憤填膺
詳細解釋
悲痛憤慨。《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 蔡文姬 ﹞後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一:“夫以 懷王 之死, 楚 人尚且悲憤不已,有‘ 楚 雖三戶,亡 秦 必 楚 ’之語。” 清 陳維崧 《念奴嬌·緯雲弟三十作此詞因和其韻同半雪賦》詞:“知我平生悲憤事,惟有當頭明月。” 魯迅 《僞自由書·止哭文學》:“這實例,就如東三省的淪亡, 上海 的爆擊,凡是活着的人們,毫無悲憤的怕是很少很少罷。”
詞語分解
- 悲的解釋 悲 ē 傷心,哀痛:悲哀。悲傷。悲怆。悲痛。悲切。悲慘。悲涼。悲憤。悲凄。悲恸。悲吟。悲壯。悲觀。悲劇。樂極生悲。 憐憫:悲天憫人。 哀歡喜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悲憤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悲憤是漢語中一個描述複雜情感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是悲痛與憤怒交織的情緒。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因遭遇不公、不幸或重大打擊而産生的悲傷與憤怒兩種強烈情緒的結合狀态。它超越了單純的傷心或生氣,體現了内心深刻的痛苦與對引發痛苦對象的強烈不滿或控訴。
二、字源與結構分析
- 悲:本義為哀痛、傷心(《說文解字》:”悲,痛也“)。
- 憤:本義為郁結于心、忿怒不平(《說文解字》:”憤,懑也“)。
- 合成義:二字疊加,強調由悲痛激發的憤慨,或因憤慨加深的悲痛,形成一種難以排遣的激烈情感。
三、引申與情感強度
常用來形容面對國仇家恨、理想破滅、重大冤屈時的心理狀态,具有強烈的道德義憤和悲劇色彩。例如:
“百姓流離,志士悲憤。”(形容國家危難時民衆與仁人志士的情緒)
“聞此噩耗,衆人無不悲憤填膺。”(強調情緒充滿胸膛,難以抑制)
四、經典用例
- 文學典故:東漢蔡琰(蔡文姬)的《悲憤詩》,以親身經曆抒寫戰亂中被擄的屈辱與思鄉之痛,是”悲憤“情感的典型文學表達。
- 現代語境:魯迅筆下常用”悲憤“刻畫舊社會民衆的覺醒與反抗情緒,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的複雜心境。
五、權威詞典參考
- 《漢語大詞典》:定義”悲憤“為”悲痛憤怒“,并引《後漢書》等古籍例證其曆史用法。來源:漢典(www.zdic.net)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為”悲痛憤怒“,強調其複合情感特征。來源:商務印書館權威出版。
- 《國學大師辭典》:解析”悲“為哀傷,”憤“為怒氣,合成詞突出”因悲生憤,因憤益悲“的循環強化。來源:國學大師(www.guoxuedashi.com)
- 《古詩文網》:通過蔡琰《悲憤詩》注釋,印證該詞在曆史語境中承載的深重民族與個人苦難。來源:古詩文網(www.gushiwen.cn)
網絡擴展解釋
“悲憤”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ēi fèn,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悲憤”指悲痛與憤怒交織的複雜情感,常用來形容因遭遇不公、苦難或重大打擊而産生的強烈情緒。例如“悲憤填膺”(悲憤充滿胸膛)。
二、詞語構成與解析
- 結構:并列式合成詞,由“悲”(悲痛)和“憤”(憤怒)兩個語素構成。
- 詞性:可作名詞、形容詞,在句子中可充當主語(如“悲憤難平”)、定語(如“悲憤的心情”)或狀語(如“悲憤地控訴”)。
三、引證與曆史用例
- 古代文獻:
《後漢書》記載蔡文姬“追懷悲憤,作詩二章”,描述她因戰亂流離的悲痛與憤慨。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提到楚人因懷王之死“悲憤不已”,體現集體情感。
- 近現代文學:
魯迅作品中多次使用該詞,如“知我平生悲憤事,惟有當頭明月”。
四、使用場景與近義詞
- 適用情境:
- 描述個人遭遇不公時的情緒(如“家屬悲憤交加”)。
- 表達曆史或社會事件中的群體情感(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 近義詞:悲痛、憤慨、哀怒。
反義詞:欣喜、平靜。
五、英文翻譯與例句
- 英文:grief and indignation。
- 例句:
“飛刀悲憤揚起飛刀,刺殺日軍無數”(《查字典》例句);
“宣判後,死者家屬悲憤交加”(現代新聞報道)。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或曆史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魯迅作品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充咽垂基炊粱跨衞垂裕後昆賜樂呆獃德薄才疏掉臂地貢洞燭其奸鬥捷惡逆耳食之言藩車廢阙奉尊負敗工竣光國貫綜海塞汗珠核議黃耳菌黃浦回鹘慧心巧思火毬浄街槌錦句雞塞具臣玃蝚铿鍧狼牙拍柳笛墨癖募人出首男德袍帶丑強濟遷谪氣動铨席麴秀才撒嬌撒癡上竄下跳沙碛水資源條籍退免土籍拖拉機外快王延誣遘瑕績瞎奶娴婉消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