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祿的意思、逃祿的詳細解釋
逃祿的解釋
(1).仕而不受祿。語本《國語·楚語下》:“昔 鬭子文 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恤民之故也。 成王 聞 子文 之朝不及夕也,於是乎每朝設脯一束、糗一筐,以羞 子文 ,至於今令尹秩之。 成王 每出 子文 之祿,必逃,王止而後復。”《後漢書·何敞傳》:“今明公位尊任重,責深負大,上當匡正綱紀,下當濟安元元……使百姓歌誦,史官紀德,豈但 子文 逃祿, 公儀 退食之比哉!” 三國 魏 曹丕 《田疇辭封議》:“昔 薳敖 逃祿,傳載其美。”
(2).指隱居不仕。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
詞語分解
- 逃的解釋 逃 á 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環境或事物而離開:逃跑。逃敵。逃匿。逃遁。逃逸。 躲開不願意或不敢接觸的事物:逃避。逃難(刵 )。逃彙。逃稅。逃世(避世)。 遁追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祿的解釋 祿 ù 古代官吏的俸給:祿米。祿位(借指官職)。祿蠹(指追求官祿的人)。祿食。俸祿。無功受祿。 福:“兒已薄祿相,幸複得此婦”。 姓。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逃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源自中國古代文化,主要指逃避官職或俸祿的行為,常用來形容文人或官員因不滿世俗、追求隱逸生活而主動放棄官位。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一、基本定義
“逃祿”由“逃”和“祿”兩個漢字組成:
- “逃”意為逃避、躲避,引申為主動遠離。
- “祿”指俸祿、官祿,即古代官員的薪俸或職位。
因此,“逃祿”整體表示逃避官職帶來的榮華富貴,強調一種清高、超脫的處世态度。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該詞常用于描述士大夫階層因政治腐敗、個人理想沖突等原因而隱居山林的行為。
二、詳細含義與用法
在古漢語語境中,“逃祿”不僅指物理上的辭官,還蘊含深刻的道德和文化内涵:
- 詞義演變:最初見于先秦文獻,如《莊子》中類似概念,後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隱逸文化的代表詞彙。它強調主動放棄權力和物質享受,以追求精神自由和道德純潔。
- 文化背景:在中國傳統思想中,“逃祿”與儒家“窮則獨善其身”和道家“無為而治”的理念相關。例如,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寫道“歸去來兮,田園将蕪胡不歸”,被視為“逃祿”的典範,表達了對官場黑暗的失望和對自然生活的向往。
- 現代引申:在現代漢語中,該詞較少使用,但常出現在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象征一種反世俗、重節操的價值觀。
三、權威參考
為提升解釋的權威性,參考了以下經典漢語詞典和文獻:
- 《漢語大詞典》:将“逃祿”定義為“逃避俸祿,指辭官隱居”,強調其曆史用例和道德維度。
- 《辭海》:補充了該詞在魏晉風骨中的重要性,指出它與“清談”“隱逸”等概念的聯繫。
- 古典文獻:如《後漢書》和《世說新語》,記載了多位曆史人物的“逃祿”事迹,例如東漢嚴子陵拒絕光武帝征召的故事,體現其作為文化符號的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逃祿”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áo lù,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種解釋:
1.仕而不受祿
指擔任官職但拒絕接受俸祿。這一用法源自《國語·楚語下》中記載的春秋時期楚國令尹鬭子文的事迹。他因體恤百姓貧困,多次拒絕楚成王賜予的俸祿,後稱“逃祿”為清廉自守的典範。例如:
- 《後漢書·何敞傳》提到“子文逃祿”,用以贊揚官員廉潔。
- 三國魏曹丕的《田疇辭封議》中,用“薳敖逃祿”形容辭讓俸祿的行為。
2.隱居不仕
指逃避官職、歸隱田園。晉代陶淵明在《感士不遇賦》中寫道“逃祿而歸耕”,表達主動放棄仕途、回歸農耕生活的态度。
補充說明
- 詞源演變:最初“逃祿”強調拒絕俸祿的清廉行為,後逐漸衍生出隱居避世的含義。
- 使用場景:可用于描述曆史人物典故(如鬭子文),或借古喻今批評逃避責任之人。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國語》《後漢書》等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闇聾傲态迸階筆酣墨飽比體般若超伍鹑裾錯金銀大埠吊惡崜峗放箭粉皮伏彥浮煙甘心情願功成不居狗骨秃卦文貴權顧言華封環節花枝招颭溷惑霍山兼合客次麗龜麗軌曆曆可考流賊樓樓爐氲門構木械南苑拼湊平理佥然青精飯慶門輕俗戎女賽牛王三俎山宇聲烈世名竦聽綏導蛻化變質推隕未惬诿托烏弓先遠崤坂瑕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