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仕而不受祿。語本《國語·楚語下》:“昔 鬭子文 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恤民之故也。 成王 聞 子文 之朝不及夕也,於是乎每朝設脯一束、糗一筐,以羞 子文 ,至於今令尹秩之。 成王 每出 子文 之祿,必逃,王止而後復。”《後漢書·何敞傳》:“今明公位尊任重,責深負大,上當匡正綱紀,下當濟安元元……使百姓歌誦,史官紀德,豈但 子文 逃祿, 公儀 退食之比哉!” 三國 魏 曹丕 《田疇辭封議》:“昔 薳敖 逃祿,傳載其美。”
(2).指隱居不仕。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
“逃祿”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áo lù,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種解釋:
指擔任官職但拒絕接受俸祿。這一用法源自《國語·楚語下》中記載的春秋時期楚國令尹鬭子文的事迹。他因體恤百姓貧困,多次拒絕楚成王賜予的俸祿,後稱“逃祿”為清廉自守的典範。例如:
指逃避官職、歸隱田園。晉代陶淵明在《感士不遇賦》中寫道“逃祿而歸耕”,表達主動放棄仕途、回歸農耕生活的态度。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國語》《後漢書》等古籍文獻。
《逃祿》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逃避支付贖身金。在古代,奴隸、纨绔子弟等有些特權階層在遭受懲罰或抓獲時,可以出逃或獲得一定的力量支持逃避責罰,而贖身金即為逃脫懲罰的交納費用。
《逃祿》的拆分部首是辶和⺍,其中辶表示“辶”, ⺍表示“⺍”。
《逃祿》的總筆畫數為13畫。
《逃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古代社會,曾存在一種贖身制度,允許被囚禁或将要受罰的人用金錢來贖身。而《逃祿》指的是為了逃避贖身金的支付而采取的逃跑行為。
《逃祿》的繁體寫法為「逃祿」。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逃祿》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差别,但由于沒有具體信息,無法确定準确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1. 他逃祿成功,逃避了贖身金的支付。
2. 奴隸們不敢輕易逃祿,一旦被抓住将受到嚴厲的懲罰。
逃跑、贖身、支付、懲罰
逃避、脫逃、逃脫、逃走
服刑、承擔、原地不動、坦然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