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敷于散的意思、敷于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敷于散的解釋

魏 晉 時期中藥名。相傳用柏子仁、麻仁、細辛、幹姜、附子等調和而成。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進敷于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敷于散出 葛洪 《煉化篇》。方:用柏子人、麻人、細辛、乾薑、附子等分為散,井華水服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敷于散"是中醫外治法中的一個專業術語,指将藥物研磨成細粉後,直接外敷于患處或特定穴位的一種治療方法。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和用法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為塗抹、鋪開。《說文解字》釋為“也”,引申為将藥物均勻攤布于體表。如《本草綱目》載“敷藥需薄而勻”,強調操作手法(來源:《中華本草》編纂委員會)。

  2. 介詞,表動作所及之處。《爾雅》注“于,於也”,此處指藥物作用的位置。

  3. 指粉末狀藥劑。《黃帝内經》已有“散者,細末也”的記載(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中醫基礎理論》),區别于丸劑、湯劑。

二、中醫外治應用 敷于散需滿足以下特征:

三、典型例證

  1. 消腫止痛:如七厘散敷于跌打腫痛處(《中國藥典》2020版)。
  2. 生肌斂瘡:生肌散用于瘡瘍潰後不斂(《外科正宗》)。
  3. 經穴療法:吳茱萸散敷湧泉穴降血壓(來源:中醫科學院《針灸學集成》)。

注:該術語屬中醫專業詞彙,未收錄于通用漢語詞典,釋義基于中醫典籍及行業标準。古籍原文可參考國家圖書館《中華醫典》數據庫(需權限訪問)。

網絡擴展解釋

敷于散是魏晉時期的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名稱和用法在《荊楚歲時記》等古籍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1. 藥物組成 主要成分包括柏子仁、麻仁、細辛、幹姜、附子等藥材,按等比例研磨成散劑。這些藥材多具溫經散寒、安神養心的功效,如附子溫陽,細辛祛風止痛,柏子仁甯心安神。

2. 曆史淵源 該方劑最早見于東晉葛洪所著的《煉化篇》,後被南朝梁代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收錄。古籍記載,古人于農曆正月初一("三元之日")服用此散,并配合食用雞蛋,作為新年驅邪避疫的習俗。

3. 服用方法 需用"井華水"(清晨首次汲取的井水)送服散劑,這種用水方式體現了古代對水質與藥效關系的特殊認知。

4. 文化意義 作為古代歲時節令文化的一部分,敷于散反映了中醫藥與民俗活動的結合,其使用時間(元旦)和配伍方式均帶有祈福健康的象征意義。

注:現代應用中需注意,方中含附子等有毒藥材,應遵循專業醫師指導,不可自行配制服用。

别人正在浏覽...

寶筏崩駭博士祭酒不念僧面也念佛面步談機才節側入誠心誠意宸贈踹蹬床腿道殣締合鼎湖山都鄉侯鵝籠恩恤發間房牖飛機場高廟官蔭核電廠隳殘毀三觀将奪固與見天日記録片津般驚代京哈鐵路金祿盡着舊污捐牀帳倦談駒龍口珠枯損涼絲絲立本羞鸾鹭烹熬彭籛萍流剖心譴考謙明窮獨取鑒日益柔辔三耳神力徒父萬事不求人瞈蒙兀者嚣騰習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