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對轉的意思、對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對轉的解釋

(1).舊指官吏不按秩遞升而直接越級遷調。 宋 洪邁 《容齋四筆·蔣魏公逸史》:“其三雲:‘舊制,執政雙轉,謂自工部侍郎轉刑部,刑部轉兵部,兵部轉工部尚書。惟宰相對轉,工部侍郎直轉工書,比執政三遷也。’予考舊制……宰相為侍郎者,升三曹;為尚書者,雙轉。如工侍轉戶侍,禮侍轉兵侍,若係戶侍,當改二丞,而宰相故事不立丞,故直遷尚書。今言工侍對轉工書,非也。”

(2).音韻學術語。古音學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陰聲、陽聲、入聲之間的相互轉變。 清 代學者 孔廣森 将入聲歸入陰聲,首先明确提出“陰陽對轉”的理論。多數學者則主張入聲分立。“對轉”說的提出,為正确解釋古代韻文的異部通押和訓诂學上的通假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如:《詩·大雅·抑》六章的“子”(陰聲)、“承”(陽聲)為韻,八章的“則”(入聲)、“子”為韻,即因對轉而得通押。又如:《儀禮·士虞禮》:“中月而禫。” 鄭玄 注:“古文禪或為導。”《漢書·高帝紀上》:“令趨銷印。” 顔師古 注:“趨讀曰促。”“禫”(陽聲)與“導”(陰聲),“趨”(陰聲)與“促”(入聲),亦因對轉而得通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對轉"是漢語音韻學中的核心概念,指古漢語韻部之間因發音相近而産生的系統性轉化關系。該術語最早由清代學者戴震提出,後經章炳麟、王力等學者完善,成為分析上古漢語語音演變的重要理論工具。

從音理角度分析,對轉主要表現為三類:

  1. 陰聲韻與陽聲韻互轉:如上古韻部"之"(陰聲)與"蒸"(陽聲)存在對應關系,二者主要元音相同,僅韻尾存在有無鼻音的差異,例證見《詩經》用韻。
  2. 入聲韻與陰聲/陽聲韻互轉:如"職"部(入聲)與"之"部(陰聲)存在韻腹相同、韻尾輔音清濁交替的現象,此類轉化在《楚辭》押韻中多有體現。
  3. 跨攝韻部互轉:在特定方言或曆史階段,不同韻攝的韻部因發音近似産生轉化,如《廣韻》記錄的"東""冬"兩韻在中古部分方言中存在混用情況。

現代音韻學研究通過比較語言學方法,結合梵漢對音、域外漢字音等材料,證實對轉現象源于漢語音節結構的曆時演變。王力在《漢語語音史》中建立完整對轉體系,将上古三十韻部歸納為十一組對轉關系,成為學界重要參考标準。

網絡擴展解釋

“對轉”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如下:

一、官吏遷調制度

指古代官員不按常規逐級晉升,而是越級調任。例如,宋代宰相若由侍郎職位升遷,可直接轉為工部尚書,而其他官員需按“工部→刑部→兵部→工部”的順序逐步晉升。這一制度體現了特殊職位的特權性。


二、音韻學術語

在古音學中,指韻部之間的轉化關系,需滿足兩個條件:

  1. 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
  2. 韻尾發音部位一緻(如陽聲韻尾-n與入聲韻尾-t均為舌尖音)。

具體分為三類轉換:

例如,《詩經》中“饑馑”可假借為“饑謹”,即因“文部(陽聲)”與“物部(入聲)”對轉而通假。清代孔廣森首次系統提出“陰陽對轉”理論,将入聲歸入陰聲;後世學者多主張入聲獨立,但對轉理論為解釋古籍中的通押、通假現象提供了重要依據。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音韻學中的具體韻部對應關系,可參考《漢語音韻學》等專業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挨頭子啽呓辨味比較佛貍嗶啁不兩立參幹參會層雲儲運刀傷大青年貂冕跌磕定慧硐長堆谷場铎舞棼翳腐惡府上浮陽輵轇狗裘廣牡瓜條毀謗穢人昏髦減黜江水兼歲絶麗劇權羸鈍兩合土流喝朦郁木質朋皇荓蜂奇貨可居清晖丘垤傷弓之鳥商通山吏部嗣産私竊胎生天授地設填湧推奬薇垣問禮香雪賢隽喜服洗面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