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 宋 洪迈 《容斋四笔·蒋魏公逸史》:“其三云:‘旧制,执政双转,谓自工部侍郎转刑部,刑部转兵部,兵部转工部尚书。惟宰相对转,工部侍郎直转工书,比执政三迁也。’予考旧制……宰相为侍郎者,升三曹;为尚书者,双转。如工侍转户侍,礼侍转兵侍,若係户侍,当改二丞,而宰相故事不立丞,故直迁尚书。今言工侍对转工书,非也。”
(2).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 清 代学者 孔广森 将入声归入阴声,首先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多数学者则主张入声分立。“对转”说的提出,为正确解释古代韵文的异部通押和训诂学上的通假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诗·大雅·抑》六章的“子”(阴声)、“承”(阳声)为韵,八章的“则”(入声)、“子”为韵,即因对转而得通押。又如:《仪礼·士虞礼》:“中月而禫。” 郑玄 注:“古文禪或为导。”《汉书·高帝纪上》:“令趋销印。” 颜师古 注:“趋读曰促。”“禫”(阳声)与“导”(阴声),“趋”(阴声)与“促”(入声),亦因对转而得通假。
"对转"是汉语音韵学中的核心概念,指古汉语韵部之间因发音相近而产生的系统性转化关系。该术语最早由清代学者戴震提出,后经章炳麟、王力等学者完善,成为分析上古汉语语音演变的重要理论工具。
从音理角度分析,对转主要表现为三类:
现代音韵学研究通过比较语言学方法,结合梵汉对音、域外汉字音等材料,证实对转现象源于汉语音节结构的历时演变。王力在《汉语语音史》中建立完整对转体系,将上古三十韵部归纳为十一组对转关系,成为学界重要参考标准。
“对转”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如下:
指古代官员不按常规逐级晋升,而是越级调任。例如,宋代宰相若由侍郎职位升迁,可直接转为工部尚书,而其他官员需按“工部→刑部→兵部→工部”的顺序逐步晋升。这一制度体现了特殊职位的特权性。
在古音学中,指韵部之间的转化关系,需满足两个条件:
具体分为三类转换:
例如,《诗经》中“饥馑”可假借为“饥谨”,即因“文部(阳声)”与“物部(入声)”对转而通假。清代孔广森首次系统提出“阴阳对转”理论,将入声归入阴声;后世学者多主张入声独立,但对转理论为解释古籍中的通押、通假现象提供了重要依据。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音韵学中的具体韵部对应关系,可参考《汉语音韵学》等专业著作。
豹别贝阙珠宫绷吊边机并驾齐驱并邻裨助步头撤备掣掣泄泄痴腹叱怪泚泚打破迷关點水不漏定价枫叟锋炭忿鸷拱火瑰材轰传鸿醲惠庄户口册混芒焦炉郊衢畸零金雘九洲四海拘民俊茂罝罔龃龉不合窠窠快刀断乱麻旅舘门丁绵连摩灭徘徊舆奇南香情见乎辞却非煽权十二楼顺熟耸惧送秋波素节台城韬略停饮午饭物阜民康吴蜀诬枉下次析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