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蒙郁結。《素問·氣交變大論》:“大雨至,埃霧朦鬱,上應鎮星。”
“朦郁”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朦郁”指迷蒙郁結的狀态,常用于描述霧氣、煙塵等彌漫而濃重的景象,帶有朦胧、積聚的意象。例如《素問·氣交變大論》中提到:“大雨至,埃霧朦郁,上應鎮星”,描繪了雨後霧氣彌漫的自然現象。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學術文本中,尤其是中醫理論或古典文獻,現代日常使用較少。例如描述山間濃霧、煙塵彌漫的場景時,可用“朦郁”增強畫面感。
需注意,“朦郁”并非現代常用詞彙,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朦胧”“氤氲”“郁結”等更通用的詞語。
朦郁是一個形容詞,意為模糊、含糊不清、不明朗或意境隱晦。它描述了一種情感或氛圍,給人以朦胧、陷入迷茫的感覺。
朦郁的部首是木,并且通過部首木可以知道它的拆分方式。它的筆畫數為16畫,具體的筆畫構成為:木、四、一、乙(或乚)、口。
朦郁這個詞的來源于古代的漢字演變和發展。在現代漢語中,朦郁的字形保留了古代漢字的特點,所以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漢字中,朦郁字的字形稍有不同,字頭的左側有一個由橫、撇、捺構成的“木”字,右側則是由四個橫畫構成的“朦”字,下方則是由一撇和一個口構成的“郁”字。
1. 我心情朦郁,無法得知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2. 那幅畫給人一種朦胧的感覺,如同置身于迷霧之中。
組詞:朦胧、郁悶、憂郁、蒙蔽
近義詞:模糊、含混、暧昧
反義詞:清晰、明朗、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