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僧衣。《南齊書·張欣泰傳》:“ 欣泰 通涉雅俗,交結多是名素。下直輒遊園池,著鹿皮冠,衲衣錫杖。” 唐 賈島 《崇聖寺斌公房》詩:“落日寒山磬,多年壞衲衣。”《資治通鑒·後晉齊王開運二年》:“ 仁達 欲自立,恐衆心未服,以 雪峯寺 僧 卓巖明 素為衆所重,乃言:‘此僧目重瞳子,手垂過膝,真天子也。’相與迎之。己亥,立為帝,解去衲衣,被以袞冕,帥将吏北面拜之。” 清 黃景仁 《慈光寺前明鄭貴妃賜袈裟歌》:“銅駝荊棘尋常見,何論區區一衲衣。”
(2).代稱僧人。 宋 梅堯臣 《僧可真東歸因谒範蘇州》詩:“野策過寒水,山童護衲衣。” 清 顧炎武 《楚僧元瑛談湖南三十年來事作四絕句》之四:“夢到江頭橘柚林,衲衣桑下愜同心。”
(3).道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四·傅山父子》:“亂後,夢天帝賜以黃冠衲衣,遂為道士裝。”
(4).補綴過的衣服。泛指破舊衣服。 宋 吳淑 《江淮異人錄·建康貧者》:“時盛寒,官方施貧者衲衣。見其劇單,以一衲衣與之。辭不受。”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韓文靖公事輯》:“ 熙載 嘗着衲衣負筐,令門生 舒雅 執手版,乞食諸姬院,以為笑樂。”
衲衣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1. 僧衣
指佛教僧侶所穿的服飾,通常以碎布拼綴而成,象征簡樸修行。例如《南齊書·張欣泰傳》記載僧人“著鹿皮冠,衲衣錫杖”,唐代賈島詩中也有“多年壞衲衣”的描述。漢典進一步解釋,衲衣是僧徒的代稱,如白居易詩句“緣身一衲一繩休”。
2. 代稱僧人
通過借代手法,衲衣可指代僧人群體。宋代梅堯臣《僧可真東歸因谒範蘇州》中“山童護衲衣”即以衣代人,清代顧炎武詩句“衲衣桑下愜同心”亦屬此類用法。
3. 道袍
清代文獻中,衲衣也指道士的服裝。如王士禛《池北偶談》記載傅山父子因夢“天帝賜以黃冠衲衣”而改穿道袍,說明衲衣在特定語境下與道教關聯。
4. 補綴的舊衣
廣義上泛指縫補過的破舊衣物。吳淑《江淮異人錄》提到“建康貧者”穿衲衣,體現其平民化含義。另據“百衲衣”釋義,此類衣物由多塊布料拼接而成,象征節儉。
補充說明
衲衣的材質與形制因時代和宗教背景不同而變化,但其核心意象始終圍繞“拼綴”與“簡樸”。佛教中,衲衣不僅是身份标識,更蘊含摒棄物欲的修行理念。
《衲衣》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僧侶穿的袈裟。衲衣是佛教僧侶的常服,象征着他們對佛教的修行和奉獻。
《衲衣》的拆分部首是衣,總共由9個筆畫組成。
《衲衣》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典籍中,後來逐漸成為漢語詞彙,并廣泛應用于描述僧侶的穿着。
《衲衣》的繁體字為「襾衣」。
在古代文獻中,有時候将《衲衣》寫作「衲衤」,但現代常用的寫法是「衲衣」。
1. 僧人穿着樸素的衲衣,虔誠地行走在寺廟中。
2. 他們舍棄了塵世的名利,穿上衲衣追求心靈的修行。
1. 衲袋:指用布料縫制的袋子。
2. 衲子:指修行苦行的僧人。
3. 衲僧:指穿着衲衣的僧人。
袈裟、僧衣
塵衣、俗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