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霜降的意思、霜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霜降的解釋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公曆10月23日或24日。這時 中國 黃河 流域一般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多忙于播種三麥等作物。《逸周書·周月》:“秋三月中氣:處暑、秋分、霜降。”《國語·周語中》:“火見而清風戒寒。” 三國 吳 韋昭 注:“謂霜降之後,清風先至,所以戒人為寒備也。” 魏巍 《東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論節氣,還不到霜降,這裡已經下了好幾場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通常在公曆每年10月23日或24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210°。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節氣特征及文化内涵角度分述:

一、字義解析

  1. "霜"

    指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體表面凝結的白色冰晶。《說文解字》釋:"霜,喪也,成物者。" 引申為寒冷肅殺之氣,象征秋末冬初的自然現象。

    來源:漢典網《說文解字注》

  2. "降"

    本義為從高處落下,《爾雅·釋言》:"降,落也。" 此處指寒氣降臨、氣溫驟降,導緻霜形成。

    來源:漢典網《爾雅》釋例

二、節氣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釋義:

霜降:二十四節氣之一,在10月23日或24日。表示天氣漸冷、初霜出現,是秋季向冬季過渡的節氣。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三、物候特征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四、民俗與農事

  1. 農諺指導

    "霜降見霜,米谷滿倉"(華北諺語),預示霜降結霜利于來年豐收。

    來源:《中國農諺》農業出版社

  2. 飲食習俗

    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之說,盛行吃柿子、煲羊肉等溫補食物。

    來源:民俗學者王娟《中國傳統節俗研究》

五、文化象征

霜降被賦予"辭秋迎冬"的哲學意味,文人常以"霜葉"喻人生晚境(如杜牧"霜葉紅于二月花"),體現自然規律與生命周期的呼應。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典網《說文解字》《爾雅》釋義
  2.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3. 中國氣象局官網《二十四節氣志》
  4. 農業出版社《中國農諺》
  5. 王娟《中國傳統節俗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10月23日前後交節。以下從詞義、氣候特征及文化意義三方面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2.氣候特征

3.文化意義

霜降是反映氣溫變化和物候特征的節氣名稱,其核心含義是“寒潮加劇、晝夜溫差大”,而非實際“降霜”現象。這一節氣既蘊含古人觀察自然的智慧,也承載着季節轉換的文化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搬捵保護關稅碧楮别義碧壺博望吧咂澄靖赤鳳皇來侈滿瞅粘辭對道殣相枕動蠻娥婺風涼夫夫高柯詭問回節甲庚戒定精竅襟制眷憐可頻空白臘盡春回拉虧空覽示蓮華世界理索柳眉倒豎龍蛟沒世難忘懵憕悶聲不響呶聲呶氣颦呻辟強園曝昳潛兵切齒腐心青绫輕侻商釣射鬼箭聲曲勝似聲飲深峻神童水套同源異派豚臑菵露椀珠伎違言顯美邪障